[转帖]员工不忠,执行力低下,根源何在?
<p align="center"><font face="黑体" size="4"><strong>员工不忠,执行力低下,根源何在?</strong></font></p><p><font face="Verdana"></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strong><font color="#800000">一位高层管理者的困惑 </font></strong><br/>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张先生是一家食品公司的总经理,也是这家公司的最初创始人之一。近几年,随着业务的不断增长,业务队伍也不断扩大。但让他头疼的是,队伍虽然成倍扩大,但业绩却没有成倍提升。同时,管理方面的问题却不断出现,越管问题越多,团队整体执行效率低下,士气涣散。除了核心管理层之外,整个团队显得没有激情和活力,不断有人跳槽;即使留下来的员工,成天也是死气沉沉,对工作看不出有任何热情。虽然花高价请咨询公司制定了新的考核制度,但也因为种种问题执行不下去,而且员工对于新的考核制度似乎并没有反映出太大的兴趣,甚至有的员工还有报怨。为了提高执行力,公司也请了专业的培训机构对员工进行了培训,培训现场气氛也很热烈,但培训之后,一切照旧,似乎没有任何改变。眼下正值公司快速扩张之际,但现实的问题让张先生寝食难安。公司最期望忠诚的员工,和高效的执行力,现在看来,似乎只是一个不太现实的想法。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员工屡屡跳槽,忠诚度不高,执行力低下,团队战斗力锐减,业绩难以达成,几乎是所有中国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由此,关于执行力的话题也成为管理的焦点之一。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人说要提高福利待遇,有人说要多搞一些员工关怀,有人说要加强培训,还有人说要塑造企业文化,等等,众说纷芸。根据笔者的实战培训经验来看,上述种种因素固然重要,但都太过于表象化,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执行不力的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如果这个原因没有找到,任何关于执行力的培训皆是“治标不治本”;如果根源找到了,那么,上述因素就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font color="#800000"><strong>误区:执行力是可以培训的 </strong></font></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很多企业都希望通过培训来提升执行力,并把执行力的提升当成管理的一个目标。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根据笔者的培训经验及企业实践的检验结果来看,执行力不应该成为企业追求的一个目标,不能、也不应该通过培训的方式来提升。所谓的执行力,其实是一种结果。只要在影响执行力的相关因素上下足功夫,执行的效果自然也就达成了。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执行力提升必须要关注的三个关键词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执行力的提升是一种系统作用的结果,不可能通过简单的绩效考核、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等短期培训进行解决。诚然,这些培训对于执行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好处,但正如上文所言,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治标不治本,到头来,问题依然会出现。这也是很多管理者困惑的地方:培训也搞了,绩效考核也改了,但执行就是上不去,就是因为没有“治本”。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要想从根本上实现执行力的提升,必须关注另外三个重要因素: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00000" size="3"><strong>人</strong></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现在的管理,更多的时间是在关注流程、关注考核、关注绩效、关注标准,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元素——人。在人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前提下,任何对以技术为基础的管理手段的追逐都将是舍本逐末。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font color="#800000"><strong>忠诚度</strong></font>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忠诚度是执行力存在的关键。没有忠诚,就无所谓执行。(有人用军队的执行力来做类比,并由此强调制度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企业不是军队,二者有质的不同,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实行军事化管理,也不是所有的员工都乐意在企业里接受军事化管理。军队里纪律和制度第一,士兵更强调服从,但企业管理并不是如此。)如果一个员工根本就不想在这个公司里工作,那么,他所有的工作都是出于某种利益或压力(比如工资、绩效等等)而做出的被动应付行为,主动性全然丧失。抱着这样的心态工作,工作自然做不好。以压力的形式“逼”出来的执行力,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期下去,势必造成员工怨声载道,执行也难以为继。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所有的企业、所有的管理者都喜欢忠诚的员工。但我们是否思考过:员工凭什么对公司忠诚?是因为公司给了员工更好的福利待遇,更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是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常说“事业留人”,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事业才可以留住人?是否事业可以留住所有你想留的人?员工,到底是忠于什么?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忠诚度也就成了老板的一厢情愿。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strong><font color="#800000">中层管理者</font></strong>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众多的企业都在强调高层领导和基层员工,而忽视了中层管理者的作用。盖洛普的调查显示,优秀的企业,其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因为有一大批优秀的中层管理者。如果说战略的执行靠基层员工的话,那么,中层管理者就是部门统帅。如果统帅不称职,那么,基层的表现也将一团糟。优秀的中层管理人员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基。有关统计表明,企业80%的竞争力是由占企业20%的中层管理人员产生的。因此,大多杰出的公司都将培养杰出的中层管理人员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任。而国内企业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就是缺少优秀的中层管理人员。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如何有效提升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已是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font></p> <p><font face="Verdana"> </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 <font size="3">在上述三个关键主题明白了之后,我们从“选人-用人-育人-管人”四个维度来分析,到底为什么中国的企业管理会出现忠诚度和执行力这两个最重要、也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两个问题,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才能从根本上带来管理的提升和执行力的飞跃。 </font></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00000" size="3"><strong>一、选人 </strong></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战略的执行要靠团队来完成,而选人则是团队组建的第一步。所以,选人是实现高效管理的源头所在。如果源头出现了问题,以后肯定会出现“副作用”。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很多人在按照经验、学历、专业等传统标准在选人。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能解决忠诚度和执行力的问题吗?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上文已经说过,忠诚是执行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忠诚,就无所谓执行。按照标准和绩效强迫下来的执行,只会让员工怨声载道;同时,这种迫于制度和考核的压力之下而产生的“被动工作”状态,只会让他们做到“及格”,而不会达到优秀。如果所有的人都停留在及格的层面上,那么,企业的业绩也只能是“及格”。这种标准,只能维持企业生存,但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核心竞争力。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那么,我们不得不问:员工到底是忠于什么?忠诚的前提又是什么?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笔者在栖息谷的另外的一篇文章《员工对企业不忠诚,根源何在?》一文中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员工从来不会忠诚于企业,只会忠诚于他的事业。我们不难发现,在企业中,特别是在民营和私营企业中,忠诚度最高、最稳定、工作最有效率的往往是高层管理者。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公司的事业与他们自己的事业是一致的。公司是实现他们理想与抱负的平台。他们不是忠诚于企业,而是忠诚于事业。这一点,对于普通员工同样适用。没有人会忠诚于企业,只会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如果这家企业能够为员工事业理想的实现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那么,员工就会将公司的价值、目标和使命与他们自己的价值相联系,从而建立强烈的事业归属感和目标感。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员工忠诚度其牢固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一旦实现事业的平台消失,忠诚度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这里就涉及到人才选拔的第一个标准,即“目标匹配”。这种目标,指的是事业目标。举例来说,某公司是营销咨询领域的一流企业,而某个人正好想成为营销领域的专业人才,那么,对于这个人而言,这家公司正是其事业实现的理想之所。同样,对于公司而言,这样的员工无疑是最佳人选。公司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相匹配,彼此对对方都是合适的,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雇佣关系才更有稳定性,忠诚度也就更高。同时因为明确的目标,员工的发展也更加积极主动,工作状态也由规章制度、绩效考核强制下的“被动应付”,转变为实现自己事业理想而努力的“主动进取”。中国有一句古话,“道不同,不相与谋”。这个“道”,从小的方面来说,指的就是共同的目标。从大的方面,用麦肯锡的话说,叫“共同的价值观”;用彼得&#8226;圣吉的话说,则叫“共同愿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去奋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其战斗力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建立在共同目标之上的员工关系,也更加稳定、更加忠诚。高级管理层之所以最稳定、最忠诚、执行力最高,其根源便在于此。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人才选拔的第二个标准,就是“优势匹配”。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的工作,同样的职责,同样的培训,有的人不用怎么费力就能够做到优秀,而有的人则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往往会认为落后者缺乏足够的精力去投入,工作不认真,从而导致业绩低下。这绝对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每项工作都要求具备不同能力的人去做。比如销售人员,需要具备积极主动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应对变化的能力,而行政人员则要求具备足够的耐心和稳定性。如果让行政人员去做市场销售,则无法有效应对市场的变化;同样,如果让销售人员去做行政等后台服务类工作,同样会打消他的积极性。因此,对于不同的工作,需要运用具有不同优势的人来做。我们往往重视弥补人的短处(在这一点,比较盛行的是“木桶理论”),却忽视了人的长处。这是中国企业在用人方面的一大误区。盖洛普公司的调查也证明,发挥人的长处比弥补短处能够带来更大的价值。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所以,“选人”是实现高效执行的源头所在。如果这个环节没有把握好,则“执行力”的提升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笔者在为企业培训时最为强调的一个环节。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font color="#800000"><strong>二、用人</strong></font>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在“选人”的问题解决了之后,我们要面临的第二大难题就是怎么用人。用人是选人的后续工作。错误的用人理念,不仅不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还会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作为一名管理者,我相信很多人读过或者在读德鲁克。无论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还是《管理的实践》,我们都能从中汲取自己需要的养分。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是,很多人都没有读懂德鲁克。不少人从中学习了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组织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等等管理理念,并不断加以完善。毫无疑问,这些管理方法和理念会带来管理的改变,并在短期内取得效果。但我们依然发现: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问题仍然存在,执行力依然低下,员工的流失率依然让管理者头疼,企业仍然难以打造可持续的竞争力。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我们不禁要问:大师的管理之“神”,我们真的学到了吗?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战略的执行要靠团队来完成,这一点毫无疑问,而选人则是团队组建的第一步。“选人”的最直接目标则是为了正确地“用人”,实现人岗匹配。所以,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4章中一开始就指出: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管理者要运用人的长处,面临的第一关即在于择人。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所以,他的用人决策,不在于如何克服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有效的管理者能使人发挥其长处。”“充分发挥人的长处,才是组织存在的惟一目的。”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他在《管理的实践》第22章同样强调,“所有企业都应该把员工职务安排当作头等大事,无论企业把先进技术用在什么地方,职务安排仍然非常重要。”书中IBM的故事,正是说明了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把每个人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之所以把每个人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道理不难理解:我们只有在能够发挥自己优势和长处的岗位上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把工作做好;而这正是我们产生成就感的源泉。这种成就感,会不断给予我们工作的动力,从而把工作越做越好,也更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果我们所做的工作不是我们擅长的,大多数都是以失败告终,或者表现差强人意,那么,与其他成绩更优秀的人相比,我们不可能得到赞扬,更不可能从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取而代之的是沮丧、灰心和失望。带着这样的状态工作,工作也会越做越差,越差就越得不到认可,从而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很久以来,我们都太过于相信“勤能补拙”,太相信“磨杵成针”,太相信“木桶理论”,而对每个人天生的优势和弱点视而不见。试想,如果让诸葛亮去当将军阵前杀敌,让张飞去当军师运筹帷幄,这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结局呢?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这个世界上没有全才,也没有不可用之人,关键是用在什么地方。我们在“选人”的这一环节之所以强调“优势匹配”,其目的就是要发现人的优势和长处与工作要求的核心能力相符。这也是为正确用人提供基础。</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00000" size="3"><strong>三、育人 </strong></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通过正确的育人方式,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育人最普遍的方式是培训。但是,在培训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往往重视的是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中层管理能力和基层综合职业素养的培训。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现有企业的人员提拔和晋升,多半是以业绩考核为指标。业绩好的人(笔者称之为“业务上的巨人”)自然就被提拔为管理者,尤其是中层管理者,多数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提拔起来的。这种方式,本无可厚非,也是最常见、最直接的方式。但我们同时又面临另外一个问题:有能力的人被提拔起来之后,其属下员工的团队战斗力并没有得到整体提升。最常见的情况是,主管对下属无法做到有效管理,致使团队整体战斗力下降。而员工辞职的事情时有发生,往往与主管有着莫大的关系。在管理不力、人才流失、团队执行力丧失的情况下,主管也就披上了“人才杀手”的恶名。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因为主管的管理水平而导致团队整体执行力下降的事情不在少数。但企业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认为业务水平高的人自然就会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实则不然。从一个业务人员到一个好的管理者的转变,无异于一次蜕变。如果没有恰当的方法培养其有效且实用的管理能力,则“业务上的巨人”无疑会变成“管理上的矮子”。而“中流砥柱”们有限的管理水平,无疑会成为企业战略执行的“短板”。因此,除了业务技能之外,对于中层管理者管理能力的培训,是育人的第一大关键点。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育人的第二大关键点则是普通员工综合职业素养的培训,笔者将其称之为“软技能”的培训。这也是众多企业最为忽视的地方,也是笔者在所有的培训课程中强烈建议企业加上的一部分内容。在企业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人,即使已经工作多年,但仍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包括人际关系处理、有效的沟通技巧、积极的职场心态,与上司/老板的交往之道,等等。对于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能力,我们通常称之为“软实力”。基层员工进入公司之后,多半会对未来发展抱有一定的期望。但如果在基层做了1-2年之后还没有看到事业发展与晋升的空间,多半都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而这种不良的心态带到工作中,无疑会大大影响工作的效果。因此,在专业技能(教会他们如何“做事”)的培训之外,还应该加上“软技能”的培训(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只有先学会“做人”,才有可能正确积极地“做事”。因此,“软技能”的培训,尤其是专门面向基层员工的、以个人成长与晋升为主题的相关培训,会有效调整员工的心态,提升其整体职业素养,也更加会受到员工的欢迎。如果员工普遍具备了这种“软实力”,那么,无疑也会从整体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为,一流的员工才是打造一流企业的最重要基石。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font color="#800000"><strong>四、管人</strong></font>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对于管理,有的人说复杂,有的人简单。而对于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正如文章开头所言,有人说公司要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待遇,有人说公司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还有人说要多进行员工关怀,塑造企业文化,等等,不一而足。上面所说的这些方法,对于管理无疑都是有帮助的。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好的想法如何落地?比如说良好的待遇,到底什么样的待遇员工才会满足?靠提高待遇造成的运营成本阧然增高,公司是否能够承担和愿意承担?为什么待遇提高之后,该走的员工依然留不住?比如说良好的氛围,那么,什么样的氛围才是正面的、积极的?所有的人际关系都非常好,谁也不愿意得罪谁,但就是没有人做事情,这算不算好的氛围?但再比如说良好的企业文化,那么,企业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又在哪里?落实到行动上,又该怎么去细化执行?又如何转化为员工执行力的提升?为了文化而文化,到底有没有意义?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管理的问题,说起来简单,但如果找不到方法,执行起来依然十分困难,且没有效果。根据笔者多家公司的培训经历以及实践经验的检验,同时结合大量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运用,我发现,管理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只要掌握了管理的规律,那么,要想获得好的效果以及执行力的提升,是很容易见到效果的。我们常常会讲到“管理要效益”。如果管理不善,则会问题百出,效益也就谈不上了。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所谓管理,笔者认为,其核心在于“理”,而不在于“管”。但中国本土的管理方法,却有点儿本末倒置:他们更倾向于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试图用各种各样的“管”的手段来强制使人服从,却疏忽了对于人性的关怀,结果只能是越管问题越多,越管效率越低下。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关于管理的方法,根据笔者的经验,觉得最科学、也是最实用的有两个:一是盖洛普的Q12管理问卷,另外一个就是DISC行为模式理论,这也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未来的管理,一定是向着精细管理的方向发展,传统粗放式的管理将会受到巨大挑战。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其背后也必然是管理的竞争,这也是成就一流企业的根本。无论是宝洁还是通用,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级的一流品牌,其根源在于一流的管理理念。但在这一点上,本土企业还差得多。甚至不客气地说,本土企业的很大一部分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管理。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1)、盖洛普Q12管理问卷。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在所有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当中,我认为这是最好用、最有效的一个(顺便说一句,笔者与盖洛普公司没有任何关系,也无意为其做广告。但在实际管理中,这的确是笔者感触最深刻、也最实用的一种理念,推荐给众多的企业使用,效果反响非常不错)。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盖洛普的Q12,简单地说,是测量一个企业管理优势的12个维度。它包括12个问题。评价一个管理者是否优秀,主要就是衡量这12个指标。需要注意的是,这12个问题,全部都由员工进行评价。如果一个管理者想要从员工那里得到更高的评价,那么,就需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从这12个纬度思考自己的管理。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1.我知道对我的工作要求吗?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2.我有做好我的工作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吗?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3.在工作中,我每天都有机会做我最擅长做的事吗?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4.在过去的六天里,我因工作出色而受到表扬吗?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5.我觉得我的主管或同事关心我的个人情况吗?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6.工作单位有人鼓励我的发展吗?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7.在工作中,我觉得我的意见受到重视吗?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8.公司的使命目标使我觉得我的工作重要吗?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9.我的同事们致力于高质量的工作吗?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10.我在工作单位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吗?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11.在过去的六个月内,工作单位有人和我谈及我的进步吗?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12.过去一年里,我在工作中有机会学习和成长吗?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需要强调的是,盖洛普的核心思想是优势理论,这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木桶理论”截然相反。这一理论认为,把个人、企业定位围绕独特优势来进行是最有效的,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扬长避短。盖洛普认为,要想把人管好,首先要把人用对。发挥人的优势,这才是管理的根本。只有能够发挥员工优势的工作,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在选人时强调“优势匹配”的原因)。相反,中国的管理则认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任何人只要经过培训和努力,就可以胜任任何一项上级安排给他的工作。这也是中国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Q12管理问卷,不仅可以应用于中层对于基层的管理,同样可以应用于高层对于中层的管理。其对于管理,最大的意义在于实用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虽然只有短短的12个问题,却把管理的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每当不知道如何进行高效管理的时候,作为管理者,都应该认仔细对照这12个问题,认真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2)、DISC行为模式理论与精细化管理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如果说盖洛普理论的核心在于发挥人的优势,DISC理论的核心则在于如何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这也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体现。粗放的管理方法,不可能对每一个都有效。比如,有的人害怕批评,而有的人则愈挫愈勇;有的人害怕变化,而有的人则不断尝试新事物,挑战极限。所有这一切,都与个人的天生性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注意这一点,用同一种方法去管理所有不同性格的人,其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我们常说精细化管理,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根据不同性格的人,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而DISC在这一方面则为我们的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特别是在团队组建方面,优势更为明显。同时,因为DISC反应的是个人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因此对于实际的管理更具有指导性意义。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DISC理论按照不同的纬度,将人的性格分为四种类型,D型——支配型/控制者;I型——活泼型/社交者;S型——稳定型/支持者;C型——完美型/服从者。在一个组织里,不同性格的人组合在一起,会取得不同的效果。很多团队执行效果不佳,与团队一开始的组建就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常常会提到唐僧团队作为团队组建的典型案例。之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团队,就是因为成员性格的互补,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各自有各自的作用,谁也替代不了谁:孙悟空是典型的D型人,目标明确,坚守保护唐僧取经的使命,一路上降妖除魔,不辱使命,正是他保证团队始终不忘记自己的目标。如果企业没有这种人,那么,企业就会脱离前进的目标,不会有人主动带领队伍前进,整个团队的战斗力也会降低。猪八戒是典型的I型人,虽然有些坏毛病,但如果没有他,整个团队的氛围就会大打折扣。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沙和尚是典型的S型人,化斋、挑担这样的重任就落在他身上。如果团队里没有这种人,那么,就没有人愿意承担日常服务工作。唐僧是典型的C型人,凡事三思而行,谋定而后动,喜欢照章办事。如果没有他,孙悟空这样的员工也很难管住,整个团队的纪律性就要被破坏。如果没有纪律,天天有人犯错误,执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D型人占了总群体的3%。一个企业里,如果D型人太多了,大家都会向对方指手划脚,弄不好还要打架。I型人占了总群体的12%,如果太多了,整个办公室就太聒噪了。S型人占的比例最多,为69%。如果太少了,就没有人做事情了。C型人占了总群体的16%,如果太多了,大家都会斤斤计较,不会互相体谅,人际关系一片紧张,也会影响工作情绪。(DISC理论无非上述描述的那么简单。限于篇幅,这里不再阐述。)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对于管理,同样如此。只有将不同性格的人安排在不同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人的优势,才有可能发挥更好的效果。而传统的管理,在这一方面,无疑做得太不足了。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上述四个环节,皆是提升忠诚度和执行力的重要因素。我们再次强调,执行力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结果。如果过程做到位了,高效执行的结果也就水到渠成了。</font></p>
回复:(碧螺春)[转帖]员工不忠,执行力低下,根源何...
其实,企业最底层的员工谈不上对企业忠诚不忠诚,也就谈不上执行力的问题,你老板给的工资高于同行业,我怎么干,你苛刻,我怎么干,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p>楼主说的很是精辟,对于人和人性总是千差万别,管理二字疏通不了的时候还是需要管。检查问题 教会下属怎么解决问题 管理下属解决问题 对于不服管教的下属还是要有决心清除出去的!</p><p> </p>
<p>1、收到合同后,如在办公室1小时内发给律师并提出反馈时间;如不在办公室当天内发给律师。</p>
<p>2、进行法律合同审查登记、沟通、反馈、归档工作。</p>3、支付恒信长城律师费。 加强对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提高工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