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feng 发表于 2009-7-15 11:56:01

[原创]我对三种读书观的看法

<p><font color="#ff0000"><strong>欢迎加入栖息谷云南地区活动QQ群!——<font face="Verdana">85716048 </font></strong></font></p>
<p>&nbsp;</p>
<p>诸葛亮出山之前在隆中和几个好朋友经常切磋读书心得,对这些高手的读书法,《魏略》点评说:“石广元,徐元直和孟公威三人务于精纯,而诸葛亮独观其大略……。”当年读到《三国演义》这一段的时候,真不知道这个观其大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式。</p>
<p>再后来,我买到一本翦伯赞先生的《秦汉史》,那本书里头的“精纯”功夫简直让我不可想象,里头涉及的人物、时间、地点的考证,之复杂,看得我脑壳都是痛的——我看让诸葛亮写这类著作恐怕是写不出来的。不晓得老先生做著作的时候是如何把历史资料庖丁解牛的。</p>
<p>说到读书方法,还有一个人恐怕不得不提,就是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很多人觉得“不求甚解”和“难得糊涂”差不多,我看不大象这么回事情。</p>
<p>书慢慢读多了,似乎自己也慢慢对这些观点有了些看法和思考。</p>
<p>《三国演义》一本书我怕是读了不下五遍。第一次读的时候似乎是在初中,“不求甚解”,读过之后只记得张飞如何勇猛,赵云如何刚毅,诸葛亮玩死了多少牛人。</p>
<p>第二次读的时候是在大一,这次是本着“务于精纯”的态度看的,书里的战役发生在什么年代,有哪些人参与,这个人和那个人的关系是什么,打了多少次仗,各自胜败的次数是什么,……,我都背得一清二楚。当时和一个记忆力很不错,也同样酷爱三国同学讨论《三国演义》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我们不是在研讨名著,是在比拼我们的记忆力。这种比拼式的读书,隐隐约约让我有一种“学识渊博”的感觉——从同学“崇拜”眼神中,有一种很过瘾的感觉。</p>
<p>第三次读是在读研时,看完波特的《竞争战略》后读的,基本上是独观大略的方式,分析分析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怎么弄出来的,分析分析诸葛亮为何能料事如神?诸葛亮凭什么在极度劣势下和别人谈判成功的?</p>
<p>不管怎么读的《三国》,其实我每一次读这本著作的时候都是很痛快的,也很有收获。似乎这三种方法并不冲突。</p>
<p>再到后来,似乎慢慢明白了,以什么样的方式读书,和你的年龄层次很有关系,但最关键的是和你的职业定位最为相关。</p>
<p>陶渊明为什么可以不求甚解?因为他是个诗人,诗人可以浪漫,可以天真,而已超级想象。如果诗人读书“务于精纯”,他的思想和心灵也就被禁锢了,他就写不出那些灵秀的诗句来。</p>
<p>翦伯赞,黄仁宇为什么必须“务于精纯”?因为他们是准确记录历史的学问家。学问家如果“独观大略”,做出的历史恐怕会漏洞百出,贻害后人。</p>
<p>诸葛亮为什么可以独观大略?因为他给自己的定位是“管仲,乐毅”,是战略家,政治家,不是学问家。如果诸葛亮不求甚解的读书,恐怕对很多复杂形式的判断就要大大出错了,刘备不是被他拯救,而是要被他玩死。</p>
<p>所以,我对这三种读书方法的看法是:</p>
<p>“不求甚解”的读书方式就是获得知识和概念就可以了。这类方式适合诗人,散文家,作家之类的,适合富有想象力的人。</p>
<p>“务于精纯”的读书方式就是务必全面、准确的把握事情的真相。这类方式适合搞社科研究的人。</p>
<p>“观其大略”的读书方式就是理解不同事物之间的联动关系,表象之下的真相原理等。我后来总结了下诸葛亮为什么可以“料事如神”,因为他“料人如神和料'势'如神”,某种性格的人在某种特定的形势下,他做出的选择是可以预测和判断的。这类读书方式,适合军事家,管理家等。</p>
<p>&nbsp;</p>
<p>&nbsp;</p>
<p>&nbsp;</p>

yifeng 发表于 2009-7-15 18:20:19

呵呵,谢谢评分!

御风而上 发表于 2009-7-15 23:38:16

<p>好帖子</p>
<p>这三种读书方式代表了3种人,横向来看,这是三种读书风格。看完了在想自己属于哪一种呢?结果好像3种读书习惯我都有,无法定位于一种方式,而且似乎这三种方法并不是矛盾的,纵向来看,这是学习的一个过程,第一步,不求甚解,不拘泥于局部,不懂的略,该省的省,尽快通观全局掌握全貌;第二步,务求精纯,这是把书读厚了过程,对于书中精要,事物关键,必须要精纯,用大前的说法,就是要精纯到成为自己染色体的一部分;第三步观其大略,这是把书读薄了的阶段,于纷繁复杂的文字中迅速发现原理,本质。</p>

yifeng 发表于 2009-7-16 08:27:49

<p>是的,三种方式对于我们这类凡夫俗子似乎都合适呵呵。</p>
<p>&nbsp;</p>

mazelfish 发表于 2009-7-17 22:57:39

需求不一样,读书的方式也不一样。

永远的皮皮 发表于 2009-7-27 21:31:34

<p>这个读书三段论提法很到位,建议一风整理下作个读书系列出来,记得你最近已经有发两篇这方面的帖了。</p>

谷百优 发表于 2009-7-27 23:10:01

读死书,书读死,死读书。三种。这是我的理解。

yifeng 发表于 2009-7-28 12:47:26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永远的皮皮</i>在2009-7-27 21:31:34的发言:</b><br/>
<p>这个读书三段论提法很到位,建议一风整理下作个读书系列出来,记得你最近已经有发两篇这方面的帖了。</p></div>
<p>呵呵,我努力加油写!</p>

wh1618 发表于 2009-7-28 12:54:00

读书三境界:懂、透、通。懂——知其然;透——知其所以然;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bywx2005 发表于 2009-7-28 14:58:35

萝卜咸菜,各有所爱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我对三种读书观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