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新闻解读:未就业的大学生人数说明什么?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94.25pt; mso-char-indent-count: 8.94"><b><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新闻解读:未就业的大学生人数说明什么?</span><span lang="EN-US"><?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o:p></o:p></span></b></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几天前在《辽沈晚报》上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报道,是关于去年毕业的大学生半年还找不到工作人数最多的专业排行榜。其中一些人们心目中的热门专业赫然名列其中,例如法学、计算机技术、英语、工商管理、会计学等,而高职院校学生中半年未就业的专业则有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商务英语等。看了这则报道,我的感觉有些复杂,我并不怀疑这篇文章所列数据的真实性。但我却对文章作者的潜台词持有疑义,从这篇文章透出的信息实际在暗示现在那些正在考虑高考志愿填报的学生,那些未就业人数众多的专业是危险的,因为那些专业的就业状况是困难的。我认为,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大众传媒,对自己的信息发布必须持审慎的态度,尤其是一些容易引发歧义的内容,更应该从受众的角度充分考虑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在上面提到的这篇报道中,我认为仅仅报出一些专业就业状况的绝对数字是很不够的,它容易导致读者特别是今年的高考生及家长们对这一信息的误读,以为这些专业未就业的学生人数居多,一定是其就业率低下。而我作为对企业用人需求比较了解的业内人士,很知道那些具有法律、信息技术、国际交流技能、现代企业管理和财务技能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在中国企业正在日益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是有其广泛的用武之地的。我相信这篇报道未能完整反映的其他情况还包括,这些长期以来很热门的专业,都是许多大学里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由于学生的绝对数巨大,其未能及时就业的学生数量可能比其他许多非热门专业全部学生总数还要多出许多。而且其已经实现成功就业的学生人数也一定是个很可观的数字。至于那些就业状况更糟的专业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这样的榜单上,因为那些专业的学生总量本来就少的可怜,即便其就业率为零,其绝对数字可能也很微不足道。因此我认为,将这样的数字不加分析、不与其他专业的就业状况进行相对数比较地报道出来,其对读者的误导倾向会是很严重的。一个负责任的大众传媒,不应该在大学生就业与专业选择这样很严肃而又高度敏感的问题上,如此简单地客观列出一些数字就万事大吉,而应该从多个角度对读者进行必要的新闻解读,从而帮助读者正确、完整地认清目前的就业形势,从而使那些关注大学生就业的读者在进行大学志愿填报的时候能够更加理性。</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在如今的信息爆炸年代,每个读者在进行各种信息阅读的时候,的确有必要增强自身的信息鉴别能力,要对自己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足够理性、客观、相对的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对上面所提到的那条“关于去年大学就业学生总数居前的专业列表”的报道,如果简单地被媒体牵着鼻子走,很容易就会得出“那些上榜专业是就业的雷区”,自己填报高考志愿时要防着点。而如果多进行一些具体分析,这条信息背后所隐藏的真情是很多的,我这里试着替这家报社为读者们进行一下新闻解读:首先,目前社会上对法律、信息技术、外语、现代物流、企业基础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人才,现实或潜在的市场需求还是非常巨大的,这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只要这些专业的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坚持紧密结合社会实践,真正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这些专业出身的学生就业前景应该不容置疑。</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其次,这些专业相对应的社会需求尽管十分广阔,但也不排除一些大学在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上盲目跟风,甚至不顾自身在师资、教学设施、专业教学及管理能力上的局限,拼命扩招,不惜以降低教学质量作为代价去赶时髦。因此这些外表热门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质量与数量上的严重冲突。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选择的时候,当然不会幼稚到只看你的专业就照单全收的地步,当然要在招聘的过程中进行择优选择。如果你是粗制滥造的不合格品,自然难以滥竽充数。这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基数庞大,在一定期限内未实现就业的人数相对居多,这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更何况还有如上所述的那些因素存在呢?</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再有就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了,那些“上榜”的专业都具有很突出的双重特征,既是热门,又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他在毕业后面对职场挑选的时候,必须面对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硬指标检验。如果你在大学里只是老实听话、认真上课记笔记、门门功课的考试一次过,但却对社会实践的现实状况不甚了解,毕业后屡次求职受挫、长期无法实现就业的情况恐怕就难以避免了。例如那些法学专业的学生,如果他对法律的理解仅限于那些法理、法条的记忆,而对现实的企业所面临的法律环境和法律从业实践状况不甚了了,在毕业后的求职实践中,其眼睛又总是盯着那些专业律师的职位,而无视大量企业中的现实人才渴望,而其所欠缺的实际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自然也难以避免连续受挫的尴尬。</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所以,在对一些大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数字背后的原因进行了一番具体分析之后,我相信那些正处在填报大学志愿的考生们,就应该清楚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真正就业无忧的专业,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仅仅是表示,社会上对此类合格的专业人才的一种迫切紧缺的现实需求状况。而你在结束大学学业时,能否成为用人单位眼中的合格、甚至是优秀的人才,并非完全取决于你的专业出身,而更主要是取决于你是否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实际职业技能。当然这可能就属于引申出的另一个问题范畴了,即如何有效率地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进行深入探讨。</span></p>
<p class="MsoNormal"><span lang="EN-US"><o:p> </o:p></span></p> <p>事必有因 </p>
<p> 深思</p> 支持,分析的挺有见解的。 <p>这种经历我刚刚体验!感受很多!</p> 这也说明我们受到的教育真的该改善一下了 感到无奈 <p>分析的不错!</p> 确有真知见地,数据往往会欺骗人的,年轻的学子或许经验不足,分析能力还没达到这个境界,但家长们可要多个心眼,不过话说回来,360行,行行出状元,关键还要看学生的性格、兴趣而定,许多原来的冷门现在不都被重视起来了吗?而且,大多数成功的人都是因为坚持己见而达成目标的,因此,没有冷门热门,只有合不合适,即使选错了,又能如何,现在的就业压力所致,60%以上的毕业生都不是从事与自身专业一致的行业,中国的教育体制,更多的还是教给我们理论,而非实践 <p>大学只是教了一些知识性的东西,很多技能都是在工作中逐渐掌握的!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有许多,值得政府、大学和大学生们深思!</p>
<p> </p> <p>说明大学生就业严峻。。</p>
<p>一个正在求职的应届生飘过。。。</p> <p> 大学教育更多的教育我们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如何更有效的学习和成长。</p>
<p> </p>
<p> 建议在中学阶段增加职业规划课程,这样或许会好一些。</p>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