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营销 发表于 2009-6-10 16:12:27

[原创]中国消费电子“危中之机”

<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font size="2">文 /杨攀</font><br/>  <br/>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在品牌形象、价格和核心技术这三点上,中国平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赶超良机。“每次金融危机都是大浪淘沙的过程,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成为三星电子超越日资巨头的开端,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则是成就中国消费电子跨国品牌的绝佳机会。 ”TCL多媒体中国业务中心总经理韩青这样表达中国品牌的危中之机。<br/>  <br/>  其实近年来全球消费电子行业的“权杖”在东亚三国的转移趋势日益明显, 1997年后索尼、松下等日本消费电子巨头在传统 CRT向平板电视升级的过程中已经落后于三星电子,日立、东芝更将公司的主营业务转向了电力等社会基础设施领域。<br/>  <br/>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再次重创了刚刚从“失去的 10年”中走出的日本消费电子巨头,根据 2009年2月初九大日本消费电子巨头相继公布的预亏公告,这九家企业 2008财年的总亏损额将超过 230亿美元,日本消费电子行业彻底失去了话语权。<br/>  <br/>  与此同时, 2008年金融危机同样让目前的龙头企业三星电子出现了九年来首次季度亏损,这也为中国消费电子巨头提供了绝佳的“赶超机会”。<br/>  <br/>  这是否能成为中国消费电子全面赶超日韩同行的开端?<br/>  <br/>  <strong>彩电“权杖”转移</strong><br/>  <br/>  市场调查机构 Displaysearch今年 2月发布的 2008年液晶电视调查数据显示,以销售额计算, 2008年三星电子以 244亿美元和21.9%的占有率继续位居第一,索尼则以 146亿美元和 13.1%的占有率排名第二,接下来是夏普、 LG电子和飞利浦。<br/>  <br/>  这一结果显示三星在平板电视业务的优势得到了巩固和延伸,其实这也是全球消费电子竞争格局的真实体现,整体来说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企业在消费电子行业已经取得了对日本品牌的压倒性优势。<br/>  <br/>  Displaysearch中国区首席代表张兵告诉记者,“在日韩主要的消费电子企业中,彩电产业占公司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在 20%以上,因此彩电业务和盈利能力一直被看作是消费电子整体水平的风向标,三星超越索尼正是从电视开始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上世纪80年代索尼等日本企业依靠“精益制造”和“特丽珑”核心彩管技术从欧洲的飞利浦、汤姆逊等巨头手中接过了彩电权杖,而三星电子则抓住了平板电视取代 CRT的机会赶超了日本巨头。<br/>  <br/>  据了解,三星电子从 1998年开始建立起包括液晶面板和等离子屏的核心部件,同时依靠在闪存、半导体等业务上长达 10年的投入后产生的巨额利润,三星电子在彩电、手机、数码和家电产品上全面突破,在主要指标上全面超越了索尼、松下等日本巨头。<br/>  <br/>  三星超越索尼是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在这次技术升级中,日本的消费电子巨头中只有夏普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是其整体的资金和技术能力显然无法长期支撑其与三星的对垒,松下、日立、先锋选择的等离子的市场份额日益被液晶侵蚀,在先锋今年 2月宣布退出平板电视业务后,日立的退出也提上了日程。<br/>  <br/>  此外,东芝由于将“宝”押在了至今仍未成熟的 SED技术上,也基本上退出了全球彩电行业的竞争。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三星的领导地位已经得到确认而且获得了最高的利润。然而三星电子在达到巅峰的同时也似乎迎来了自己的“拐点”,在2006年获得了超过 100亿美元后,虽然“利润奶牛”闪存、半导体等业务的盈利下降,三星电子的净利润逐年下降, 2008年更是因为金融危机、液晶面板全行业亏损而在当年第四季度出现了亏损。<br/>  <br/>  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王宁告诉记者,“三星电子的优势主要在技术和品牌,而在成本控制和供应链能力上则已经开始被中国企业超越。”<br/>  <br/>  长虹集团新闻发言人刘海中表示,“在欧洲、北美两大市场因为专利、关税等壁垒,中国企业 2004年后基本失去了自己在CRT时代的地位,这两大市场成为日韩品牌表演的舞台,然而在规模最大的中国市场,经过 2004年开始长达 5年的努力, TCL、长虹、创维等中国品牌已经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有望以中国市场为开端逐步将优势延伸到海外市场。”同时三星电子 2008年爆发的贿赂丑闻,已经开始让三星等韩国巨头暴露出多年来形成的“大企业病”,在一定程度上三星电子的活力在逐步丧失,开始呈现出上世纪 90年代索尼等日本企业的态势,这给中国企业创造了更好的机会。<br/>  <br/> <strong> 中国品牌的赶超机会</strong><br/>  <br/>  中外平板的对垒,长期以来胜负主要取决于四点:品牌、技术、价格和供应链反应速度:在效仿 “IT速度”将采购、生产和销售的周期大幅缩短后,中国平板巨头与三星、索尼等国外巨头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已相差无几。<br/>  <br/>  显然在供应链这一环节赶上外资巨头后,中国平板巨头与外资平板的差距就主要集中在品牌形象、价格和核心技术上,然而如今在这三点上中国平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赶超良机。<br/>  <br/>  在品牌形象方面,随着今年 1月东芝“竖线门”等一系列事件打破了日资企业保持几十年的“精益制造”的品牌神话后,中国平板的品牌形象同期却大幅上升。<br/>  <br/>  韩青表示,“随着 TCL的X9高清影像互动电视、窄边电视,康佳的运动高清电视,创维酷开电视等一系列新品的推出,中国品牌无论在工业设计还是品牌形象上都与外资平板不相上下,而且在产品的可靠性上中国平板正在超越外资。”<br/>  <br/>  在价格和渠道方面中国平板的优势更为明显,据了解,在2008年11月TCL、创维等中国平板将大屏幕平板电视的价格大幅拉低 30%后,外资平板则无力做出相应的价格调整,这使中外平板在 42寸以上的产品价差已经拉大到 2000元以上。<br/>  <br/>  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平板与外资平板最主要的差距还是在核心技术上,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超薄液晶、等离子电视工业设计技术;二是液晶屏和等离子屏的核心技术。<br/>  <br/>  然而 2009年2月19日国务院颁布的总投资额 6000亿元的振兴计划(初稿)却给中国平板带来了福音,其中提到的六项重大工程中有三项主要是围绕着彩电行业来展开,其中在平面显示产业的投资将超过 1000亿元。<br/>  <br/>  与此同时,随着以 AVS为基础的数字电视专利池的建设和完善,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专利互换等方式彻底摆脱专利费的困扰,并重新进入欧美市场,这将是中国彩电夺取全球主流市场和价值“权杖”的开始。<br/>  <br/>  然而在新的市场格局下,谁将脱颖而出?<br/>  <br/>  “在中国消费电子企业赶超三星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领头企业,如今看来 TCL多媒体因为有着国际化的背景,最具备这一素质。 ”张兵如是表示。根据 TCL集团 2009年 1月发布的公告, TCL集团和 TCL多媒体、 TCL通讯正在走出前几年跨国并购带来的阵痛, 2008年全年 TCL多媒体最终完成了 400万台的既定目标。同时根据调查机构 Displaysearch的调查结果, TCL多媒体跃居全球前 8位,也完成了预期目标。据了解, 2009年 TCL提出彩电业务进入全球前 3名的目标,这意味着 2009年 TCL液晶电视有望超过东芝、松下、日立等日本品牌,甚至有望超过已退出北美市场的飞利浦进入前 5名。<br/>  <br/>  然而, TCL作为一个刚刚从低谷中走出,仍在创造真正国际化品牌道路上艰难爬坡的中国品牌,能否真正带领中国彩电品牌在新一轮日、韩、中三国对局中胜出,还需要经过市场的考验。</font>

idlecloud 发表于 2009-6-12 10:09:25

<p>烂文章.没啥内容</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中国消费电子“危中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