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营销 发表于 2009-3-18 10:40:42

[原创]盘点伊利 2008“后奥运”畅想

文/张然《文章来自V-marketing 成功营销》<br/>  <br/>  如果没有冰雪灾、如果没有地震、没有世界性的金融海啸,那么, 2008年是属于奥运的,更是属于欢悦的。而一个个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个本应属于奥运的年份尤显不同。作为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登上奥运舞台的乳品企业,伊利,在这个年份更显不同<br/>  <br/>  纵观伊利牵手奥运的三载时光,这个平日里低调、朴实的民族企业,并未以夸张取巧的大肆营销吸引眼球,但却屡屡在各类竞争和淘汰赛中突出重围。“有我中国强”的口号更是响彻每一个角落,让国人在“有我中国强”的口号中尽情宣泄了对奥运的自信、自豪、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今,随着奥运的渐远,在一个个荣誉和奖项面前,对于奥运企业伊利的追问或许可以得到理想解答。<br/>  <br/>  <strong>前奥运时代:伊利的新媒体营销革命<br/></strong>  <br/>  “企业绝对不会因为和奥运携手一次而一跃成为国际一流品牌。但是通过参与奥运,让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达到国际水准,这或许是中国企业触碰奥运商机之后最宝贵的经历和财富。”赛迪顾问高级咨询师秦海林这样评价企业和奥运的关系。<br/>  <br/>  伊利正是如此。<br/>  <br/>  2007年末到 2008年奥运会举办之前,伊利集团与众多新媒体进行深度合作,展开了一场新媒体营销革命。<br/>  <br/>  在继 2007年年末伊利开展了奥运 2.0级版的奥运营销计划后,伊利从品牌、产品、广告、社会公益营销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此计划以奥运精神为纽带,以公益和品质为载体,以责任为主轴,以安全和健康为两翼,对伊利品牌进行全方位奥运推广。 2008年 4月,伊利与中国最大的中文互动社区百度贴吧合作的“奥运坐标”升级活动--“寻找我的奥运坐标,点亮 100个奥运梦想”全面启动。网民只要回帖即可参与活动,活动突破性地将“主办权”交给每一个参与者,为网民搭建了一个真实记录奥运生活、彰显自我个性、抒发奥运激情的网络空间。<br/>  <br/>  同期,伊利集团与利乐合作印制了 160万份“奥运手册”,其中分为场馆介绍、赛程介绍、北京旅游地图三部分,在比赛期间会结合终端销售渠道和公交车、公园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发放。<br/>  <br/>  在北京世纪坛广场的奥运文化广场上,伊利特别打造的“有我中国强”巨型雕塑赫然挺立,饱含民族自豪感和奥运激情的“有我中国强”五个巨型大字,形象地表达了伊利身为民族奥运企业,对中国奥运健儿的深切祝福,和中国力量的凝聚。<br/>  <br/>  一系列与网络结合的营销手段,不仅很好地诠释了伊利利用新媒体展开的营销革命。同时,“有我中国强”这一奥运口号,也开启了一股从网络影响现实的全民奥运之风。截至到活动收官时,已有超过 50万网友在“中国版图”上留下了自己的奥运签名和祝福;超过 100万的网友自发组织了 120余场奥运活动,覆盖人群达 2000多万。这也使该活动成为了近期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内容涉及面最广的奥运网络活动之一。“有我中国强”也因此成为了国人在奥运年的精神符号之一。<br/>  <br/>  <strong>奥运进行时:品质提升品牌价值<br/></strong>  <br/>  从 2005年 11月 16日,伊利集团与北京奥组委正式签约的那一天开始,伊利就注定从此不同。这不仅因为伊利是奥运史上第一家出现的中国乳品企业,更是因为伊利向世界宣布:中国的乳品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br/>  <br/>  伊利执行总裁张剑秋说:“奥运给了伊利一个审视未来的高点,也给了世界一个重新审视伊利的机会。”<br/>  <br/>  据统计,奥运会期间,伊利集团平均每天提供给各竞赛场馆及非竞赛场馆的牛奶逾 2万多盒,酸奶平均每日供应近 3万盒;冰淇淋每天近 5万支。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运动员和现场观众,在数十天内,品尝了超过百万计的伊利乳品。<br/>  <br/>  为了达到世界最高的品质标准,从整体的管理运营、到细节的质量控制,伊利进行了全方位的锻造和提升。伊利从集团内部通过层层选拔,组成了一支超过万人的奥运服务团队,并制定了一套严密、近乎苛刻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从奶牛管理、到内部的生产,各基地、各个质量管理部门都设有统一的安全管理系统,对牛奶的生产及物流实施全程录像监控。从伊利分布各地的工厂到北京的途中,铅封、押运、一直到达奥组委指定的物流中心,全程实施 GPS电子监控,安全保卫的标准近乎“苛刻”。<br/>  <br/>  “苛刻”的成果显而易见。<br/>  <br/>  2008年 6月 2日,世界权威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了 “2008年中国 500最具价值品牌”评选结果:伊利集团的品牌价值由去年的 167.29亿飙升至 201.35亿,年内大涨 34.06亿,以绝对优势第四次蝉联中国乳品行业首位。<br/>  <br/>  刘翔退赛后,与其相关的数十个品牌,应对事件表现各异。“其实体育营销中难免出现意外状况,但意外无好坏之分,对于商家来说都是机会。”有专家如是说。伊利对于此次事件,选择了支持。“有梦想,就有下一次飞翔”的文字,让人感觉到了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一点温存的慰藉。<br/>  <br/>  --奥运不是作秀,这一点,在伊利这里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伊利作为乳业领军者的品格和作为也可窥一斑。一句“有我中国强”,已经不单单是作为一个口号出现,更是一种无形的责任。<br/>  <br/>  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这样评价伊利:“我可以深切体会到伊利作为优秀的中国奥运企业,对奥运表现出的崇高热情与付出的卓越努力。相信伊利将成为全世界最好的乳制品公司之一。 ”<br/>  <br/>  <strong>后奥运时代:伊利的十年</strong><br/>  <br/>  华夏基石市场营销顾问公司首席顾问谭长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奥运中不少跨国企业的体育营销手法可圈可点。奥运营销效果,通常在 3~10年之间才能反映到销售利润中。 ”对此,伊利人有着自己对后奥运时代的信心。伊利执行总裁张剑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奥运营销将有可能影响伊利 10年。<br/>  <br/>  “奥运营销的结果并不是短期内可以呈现的,而是长期的、无形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应该交由市场和时间来检验。它不仅将在短时间内提升伊利的品牌形象,更将在未来 3~10年的时间潜移默化地影响伊利品牌价值的积累,但伊利目前已经取得了远远超出预期的回报。”张剑秋说。<br/>  <br/>  伊利一直恪守严把产品品质这条轨道。<br/>  <br/>  早在 2007年,伊利就率先在全行业内完成了产业升级, 2008年初,被业内称为全球首款天然谷物与牛奶结合的产物 --伊利“谷粒多”上市。这款产品不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需求领域,还填补了国内代餐奶的市场空白。同期,伊利研发推出了“优品嘉人”和“果之优酸乳”等新型健康饮品。目前,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业已超过伊利业务总额的 40%。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出现了首家产业结构与国际接轨的乳品企业,也说明了中国的乳品企业开始摆脱单一产品结构带来的巨大风险,逐步走上了协调健康的发展之路。同年 6月,亚洲最大、全球规模最大的配方奶粉样板工厂在伊利金山工业园落成。专家的评价是:这对“中国制造”从价格优势向价值优势转型具有标志性意义。<br/>  <br/>  显然,奥运对企业的拉动作用是全方位的,并不仅仅局限于销售额的增长。奥运标准等同于世界最高标准,牵手奥运,即是对企业品质的一次全面洗礼和锻造,也是提高企业品牌价值、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最佳途径。<br/>  <br/>  社会对这样的企业不会吝啬嘉奖。<br/>  <br/>  2008年 7月 5日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杰出营销奖”评选中,伊利战胜了可口可乐、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一举夺得了 2007-2008年度“最佳奥运营销奖”,实现了奥运营销大战中民族品牌对国际名企的首次超越,算是爆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冷门。<br/>  <br/>  如果说,伊利此次的获奖还被人喻为“冷门”,那么 2008年末伊利一举夺得 2008赫尔墨斯奥运营销奖,可以说,世人已经完全认可了这个奥运企业的价值。<br/>  <br/>  正如张剑秋在赫尔墨斯奥运营销奖颁奖典礼上所说:奥运对于伊利,不仅仅是营销,更是一种全方位的锻造和提升。

mls2009 发表于 2009-3-18 14:38:37

<p>企业绝对不会因为和奥运携手一次而一跃成为国际一流品牌。但是通过参与奥运,让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达到国际水准,这或许是中国企业触碰奥运商机之后最宝贵的经历和财富.</p><p>伊利加油吧!</p>

绿在冬日 发表于 2009-3-18 23:43:19

三聚氰胺呢?

fourmiz 发表于 2009-3-19 17:50:29

<p>体育和牛奶的结合确实很完美</p><p>但是一个三聚氰胺,把伊利奥运的努力几乎全部葬送了</p><p>也许有些悲观,但是观察一下伊利现在的主要宣传点就基本可以证明了</p>

iloveiker 发表于 2009-3-23 11:10:37

<p>是啊&nbsp; 我现在是对于什么牛奶都不敢相信了!</p><p></p><p>加上减肥&nbsp; 所以就正好有理由不补充营养:)</p>

永远的皮皮 发表于 2009-3-27 21:48:20

<p>如果伊利还在“国有”这块大旗下扯不清楚,下一站我看好蒙牛。</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盘点伊利 2008“后奥运”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