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子 发表于 2009-2-23 15:21:28

[转帖]冷眼看央视:文明城市的“差距”

2009年1月22日,《焦点访谈》播出《文明创建新成果》,介绍新评出的第二批“全国文明城市”及其评选办法。节目着重展示了此次文明城市(区县)当选之一——成都市的市容状况及“软件”环境,如人人自觉排队上车、绿灯亮过马路,社区公共服务提高,菜市卫生良好,等等。让人感到,成都不但延续着以往人们心目中的宜居城市的传统,在强调关注民生的今天,通过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又有了新的全面的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评选办法令人称道:由国家财政部出资、精神文明办公室组织、国家统计局调查,不要参评城市一分钱;调查人员遴选三回避、所到城市以旅游者身份由旅行社安排、近乎暗访;等等。在制度上保证了评选的客观性、公正性。我想,这些办法的实施,肯定要比第一次评选时要好得多。这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果,不然,就不会有如此实质性的大踏步的改进。 <br/>  但是,任何进步都是阶段性的、不可能完美无缺。进步了的评选办法也是如此,应当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而且需要改进的关键点,在这一次实践中就应当有所发现、有所警惕,而不是若干年后,启动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时再临时思考。 <br/>  我认为,本节目对这次文明城市评选褒奖有余,反思缺乏。其一,评选组织者称,这次评选充分尊重了民意,当选的14个城市(区县)在参评之初就得到所在城市或区县90—95%百姓的支持率,真的如此吗?我随便问了几个家住北京市朝阳区(此次当选的文明城市之一)的同事、朋友,均答曰“不知道”,并且是既不知道参评,也不知道当选。我承认我的访问可能没有代表性,但是90—95%的支持率有没有水分或走过场的问题呢?其二,由于工作关系,我曾多次去过成都市,文明排队上车、文明过马路的情况或许有,但我很少目击,见到的多是嘈杂、叫喊和无秩序,而我去的多是城市中心的主要街道、旅游区,与进行暗访的城调队员看到的和电视记者拍到的情形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其三,评选组织者透露,暗访人员从各地方抽调而来,采取属地回避等办法,防止舞弊和打感情分,我们假设它完全有效,但这些人员由于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由于所处地域经济文化环境差异较大,势必影响到他们的主观感受,尽管事先要接受培训,但一时的洗脑实难改变一生的烙印,不同的城市由不同的人打分,最后分数要大排队,看似公平实则不公平。我以为,这些都是值得媒体反思的。 <br/>  最后,全国文明城市并非美玉无暇。特别是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我国的城市文明也仅仅是初级阶段的文明。但是,节目中看不出对那些当选城市有半点忠告。诚然,这次当选的14个文明城市(区县)在各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走在其他参评城市的前列,值得其他城市学习效法,但是它们自身就没有差距了吗?它们自身就不需要提高了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冷眼看央视:文明城市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