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帆 发表于 2009-2-14 09:44:24

[转帖]裁员“缓冲期”

<font size="3">&nbsp;&nbsp;&nbsp; 新春与朋友相聚,任职建筑公司的Y明显瘦了一圈,成了众人的焦点,大家都忍不住向她请教瘦身秘诀。<br/><br/>  “我的瘦身方法肯定不是你们想学的。”Y苦笑着说。<br/><br/>  原来,这位“新上海人”春节前在公司管理层的要求下裁退了数名员工。虽然裁员纯属公司除去冗员的“战略调整”, 但必须把“大信封”递给员工的Y,心里非常不好受,连续几晚彻夜难眠,体重也随之下降了。<br/><br/>  国际金融海啸影响继续蔓延,公司裁员的情况自然不限于申城。甫踏入牛年世界各地就迎来新一轮的“裁员潮”,欧美日企业率先裁减近十万个职位。<br/><br/>  在狮城,就算各界不断呼吁雇主尽可能不裁员,部分公司因为没有订单,在实施减薪和让员工受训等措施后依然蒙受庞大亏损,或欧美总公司宣布进行全球性裁员的情况下,不得不减少人手。<br/><br/>  这么一来,趁新春佳节聚首的老友们似乎都在较量着谁听来的故事或自身的处境比较“悲惨”。<br/><br/>  投入出版业的Q虽然没被裁退,却因为公司下令减少工作日,每月的工资几乎被削减了一成。与没有生产订单的公司不同,出版业的工作量其实没有减少,但因为愿意在出版物刊登广告的商家少了,公司以收入受影响为前提下,决定削减劳工成本。<br/><br/>  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同样的工作,Q当然愤愤不平,但在权衡当前经济形势也只能无奈地说:“没办法啦,难道这个时候还可以为了那10%的薪水,连其余的90%都不要吗?”<br/><br/>  金融危机的影响未见底,目前的世道的确让人不敢“轻举妄动”,可是偏偏听说还是有人自愿离职。<br/><br/>  “有个朋友的朋友是人力资源主管,农历新年前发出数十封裁员信后,把最后一封留给了自己。他其实并不在被裁人员的名单里,但宁可跟多年来的‘战友’共同进退,自愿离职,让自己的良心好过些。”Y以这么一个事实说明开口要另一个人离开工作岗位,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br/><br/>  没有人骂自愿离职的人力资源主管是个“傻瓜”或“笨蛋”,大家都在心里盘算着,如果遇到同样的情况,自己要如何面对。<br/><br/>  砸人饭碗从来都不是件好事,特别是自己其实也是被动的一方。为此,承诺“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都被传媒盛赞。上月底,浙江杭州的 200家企业共同签署了《履行社会责任,保障就业岗位》倡议书,承诺今年“不裁员,不减薪,全员携手,共克时艰”。“不裁员、少裁员”的倡议近期在上海、广州、温州和南京等地也频频响起,一些地方的企业甚至成立了“不裁员联盟”,给员工吃了“定心丸”。<br/><br/>  不过,要求所有企业都坚守不裁员的原则毕竟不实际,如何把裁员的冲击降至最低其实更为重要。在中国,一些著名的跨国企业提前对员工讲明所面对的形势,并劝他们在特定的“缓冲期”内重新找工作,当然也没忘记支付裁员赔偿金。<br/><br/>  一般而言,裁员动作前的这类吹风和沟通的“缓冲期”至少是两个月,与一些公司数小时就“闪电裁员”的作风形成强烈对比,不但让员工做好了心理准备,也履行了社会责任和塑造了企业公民形象。<br/><br/>  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和塑造企业公民形象,都是构成其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企业文化断然不是粉饰太平的表面工程,企业在不得已情况下裁员的方法,更是体现企业文化和领导能力的一个关键。<br/><br/>  这个冬天已经特别冷了,总不能不让员工觉得寒冬还要持续很久。 </font>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裁员“缓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