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杂志 发表于 2009-1-14 10:10:07

[原创]看天下

<p>  <strong>波司登 浑身发冷?  <br/>  波司登公司坚称,偷税行为的传言以及指控没有根据。  <br/>  文|鹤怀&nbsp;&nbsp; 出处|英才杂志12月刊<br/>  <br/></strong>  即使身穿再厚的羽绒服,面对自己的企业在半个交易日内股价大泻17.39%,也要浑身发冷。<br/>  <br/>  11月13日,中国最大羽绒服生产商波司登紧急停牌。波司登首席财务官兼公司秘书麦润权解释,“涉嫌偷税的传言”是导致波司登股价暴跌的根本原因。<br/>  <br/>  由于遭受多起涉嫌偷税的举报,重庆、河北、山西等地的税务部门都开始出面调查。波司登公司证实:对波司登附属公司偷税的举报信,至少已经送到了6个省市的相关部门。但波司登公司坚称,偷税行为的传言以及指控没有根据。<br/>  <br/>  从1995年起,波司登连续13年成为全国羽绒服行业第一品牌。截至2007年度,波司登及旗下品牌的1总市场份额为39.9%。<br/>  <br/>  另有好事者在波司登的公开资料中发现“问题”:在2005-2007的3个财年里,波司登3年的纳税分别为2.15亿元、2.1亿元和3131万元。其中,2007年税率仅为0.6%。<br/>  <br/>  对此,麦润权的解释是:由于波司登旗下的4家主要子公司在2006年底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外资企业,因此开始享受“两免三减半”的税务优惠,交税自然减少。<br/>  <br/>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恶搞还是揭发?看来,是否偷税的结论还要等税务部门详细调查后,才能得出。<br/>  <br/>  近日,网络上还流传着一篇署名“宁建林”的帖子,内容是揭露波司登控股及分散在全国的销售子公司采用造假账的手段,偷逃国家税收,并列举了三种具体做法。<br/>  <br/>  对于该网帖,波司登董事会主席高德康表示从来没有看到过。麦润权还透露,波司登原北方片区总经理也叫宁建林,目前正在竞争对手公司工作,暗示口吻明显。<br/>  <br/>  如此多的线条最终全部指向波司登,这可谓树大招风。<br/>  <br/><strong>  德国女首富的爱情门  <br/>  糊涂的代价有可能高达4000万欧元。  <br/>  文|鹤怀  出处|英才杂志12月刊<br/></strong>  <br/>  一时糊涂的代价是什么?<br/>  <br/>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看糊涂的人是谁。<br/>  <br/>  因为,身份不同,糊涂的代价有可能高达4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5亿元)。<br/>  <br/>  近日,宝马汽车董事、德国女首富苏珊娜·克拉腾就险些一时糊涂,拱手给别人白白奉上4000万欧元。<br/>  <br/>  资料显示:苏珊娜不仅是德国女首富,她同时还是欧洲第三最富有女性;德国宝马公司董事会成员,拥有公司12.5%的股权;她还是阿尔塔纳制药公司的最大股东,拥有该公司50.1%的股票。2008年,福布斯富豪榜以总额超过80亿欧元(约人民币697亿元)的资产,将她排在第55位。<br/>  <br/>  即便富可敌国,4000万欧元仍不是小数目。<br/>  <br/>  事情要从2006年说起。当时,43岁的苏珊娜遇到了一位41岁的瑞士裔意大利男子黑格·斯嘉彼。尽管在外界看来,苏珊娜向来家庭和睦,且还有3个孩子,但两人还是迅速堕入爱河。<br/>  <br/>  但是,这个在苏珊娜看来很“真诚”的男人并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在与苏珊娜认识几个月之后,斯嘉彼就借口开车撞死美国黑手党成员的儿子,需要750万欧元消灾。深信不疑的苏珊娜立刻满足了他的要求。从此以后,斯嘉彼的威胁和勒索不断。去年12月,越来越贪婪的斯嘉彼又向苏珊娜索要4000万欧元,并威胁,如不付钱就把两人在意大利一家酒店的性爱内容公布于众。<br/>  <br/>  终于,考虑了前程与财富的轻重之后,苏珊娜向德国警方报了案,斯嘉彼及其同伙被逮捕。<br/>  <br/>  事情到此本该结束,但是骗子的辩解又给本案平添风波。<br/>  <br/>  被捕后的斯嘉彼声称,求财并不是他的唯一目的,为祖父报仇是他犯罪的另一原因。原来,苏珊娜父亲二战时曾开设奴役工厂为纳粹服务,而斯嘉彼的祖父便在该厂被劳役。斯嘉彼此举是要藉着取得苏珊娜的财产,报复其家族70年前的罪过。<br/>  <br/>  现实丑闻之外,又被揭开被世人遗忘的陈年丑闻,苏珊娜这次的糊涂实在不值。<br/>  <br/>  <strong>1块钱换不来250亿  <br/>  “三巨头向我们展示他们的计划之前,我们是不会把钱拿给他们看的。”  <br/>  文|罗声  出处|英才杂志12月刊<br/></strong>  <br/>  看来,美国汽车三巨头要孤军奋战了。<br/>  <br/>  11月21日,底特律汽车三巨头劝说美国国会救助的努力正式破灭。国会议员们以“汽车业缺乏令人信服的扭亏为盈的计划”为理由,拒绝由政府出钱拯救“悬崖边上的美国汽车业”。<br/>  <br/>  由于亏损加剧、销量下降,美国底特律汽车三巨头的现金流均出现枯竭,面临破产威胁。10月,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的销量分别遭遇45%、29.2%和34.9%的同比降幅。至10月末为止,通用汽车的股价比去年同期下跌了76%,而福特汽车的股价下跌了70%。<br/>  <br/>  根据最新公布的财报,今年上半年,通用损失高达188亿美元,流动资金仅剩162亿。据分析师预测,通用汽车每月需要现金110亿-140亿,如得不到援助,它的钱最多只够“烧”到明年初了。<br/>  <br/>  尽管白宫已经答应给美国的汽车制造业提供250亿美元低息贷款,但三巨头并不满意,要求再追加250亿。<br/>  <br/>  11月18日,国会参议院举行听证会,讨论是否救助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公司,三大巨头高管联袂出席。<br/>  <br/>  通用CEO里克·瓦格纳说,250亿美元的注资对汽车行业来说是“救命稻草”:“如果我们有机会获得帮助以度过金融危机,我们一定会信守承诺,我们将尽一切努力归还贷款。”他和克莱斯勒CEO罗伯特·纳尔代利共同表示:如果政府答应救助,他们愿意付出年薪1美元的代价。此举是模仿克莱斯勒CEO艾科卡1979年用“1美元年薪”的承诺换取联邦政府救助的做法。<br/>  <br/>  纳尔代利甚至把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汽车业垮台将导致美国无法应对目前的军事挑战,从而损害美国的国家安全。福特CEO艾伦·穆拉利则发出警告:汽车行业的相互依存度很大,一家出问题,整个行业都会出现连锁反应。<br/>  <br/>  如此软硬兼施,也没有起到作用。<br/>  <br/>  大多数国会议员认为,三大巨头经营模式失败、缺乏创新,是造成目前困境的主要原因,金融危机不过是一个导火索。<br/>  <br/>  议员迈克·恩齐说:“三巨头大幅亏损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美国汽车业较低的生产效率和超高成本已经令其失去了国际竞争力。”<br/>  <br/>  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态度更加明确,“他们向我们展示他们的计划之前,我们是不会把钱拿给他们看的。”<br/>  <br/>  统计显示,美国三巨头的汽车工人收入比日本汽车公司的工人收入平均高出66%。与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的品牌相比,一辆美国本土品牌汽车的“额外成本”高达2000多美元。即使在向国会求助期间,三巨头的CEO也没有放下身段,他们是乘坐豪华私人飞机飞到华盛顿的。<br/>  <br/>  此外,“三巨头”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错失了小型节能车带来的机遇,从而被他们的日本对手超越。在油价高涨、经济不景气时期来临时,三巨头的产品显得毫无竞争优势。<br/>  <br/>  SUV(运动型多功能车)曾经是通用最值得自豪的“镇店之宝”,但现在,没有多少人愿意购买不怎么“经济实惠”的SUV了,通用不得不忍痛割爱。圣诞前,位于金斯维尔市的一座90岁的通用汽车工厂,将结束最后一批SUV的生产。克莱斯勒近日也宣布,设于特拉华州纽瓦克市的大型SUV工厂,将于年底停产。<br/>  <br/>  除了国内的舆论压力,美国政府的救助还将面临国际压力。<br/>  <br/>  德国总理默克尔就明确表示:美国政府可能会采取的汽车业拯救方案,将对公平竞争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对德国汽车业造成损害。<br/>  <br/>  不过,有意思的是,其他国家在反对美国政府救助汽车业的同时,自己也没歇着。欧盟表示准备出手救助汽车行业;德国政府准备为汽车制造商欧宝提供资金担保;因信贷紧缩而面临倒闭的澳大利亚汽车经销商,也将可能获得20亿澳元的政府债务担保支持。<br/>  <br/>  <strong>为遗产而战  <br/>  有评论家指出:菲亚特的扭亏为赢,才是玛格丽塔诉讼的根本起因。  <br/>  文|武隽  出处|英才杂志12月刊<br/></strong>  <br/>  金融风波带来的瑟瑟寒意,让意大利汽车巨头——菲亚特集团不得不减产裁员“过冬”。可是偏偏祸不单行,菲亚特集团外忧未熄,阿涅利家族内患又起。<br/>  <br/>  已经去世五年的菲亚特集团前掌门人吉亚尼·阿涅利在其生前怎么也想不到,在自己死后,自己唯一的女儿玛格丽塔却因为争夺遗产,将自己的家人告上意大利最高法院,让他尊贵的家族再次蒙羞。玛格丽塔这次要的,是已经放在其亲生儿子名下的巨额遗产,她的理由更是冠冕堂皇:“父亲一定会为我感到骄傲。”<br/>  <br/>  事情的起因源于老吉亚尼的遗孀马丽拉将吉亚尼留下的集团股权转到了自己的外孙约翰·雅科布·埃尔坎名下——约翰目前是菲亚特集团的副总裁。谁料,约翰的生母玛格丽塔对此却看不过眼。她认为,作为吉亚尼唯一活着的女儿,她才是家族巨额遗产的合法继承人,虽然她将来也可能会将遗产留给大儿子约翰,但这笔巨额遗产应该首先划归她的名下。<br/>  <br/>  作为阿涅利唯一在世的子女,玛格丽塔觉得自己很委屈:父亲去世后,她从来没有被家族成员告知父亲到底拥有多少遗产。她至今也不知道这些财产的经营状况。因此,此次打官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了解真相。<br/>  <br/>  据悉,吉亚尼的巨额遗产都储存在国外银行账户中,有人相信这笔遗产的数额高达数十亿美元。这笔遗产目前由吉亚尼生前的财产顾问弗朗兹·格兰迪·斯蒂文斯、吉安鲁吉·加比蒂和西格弗雷德·马伦三人秘密管理。玛格丽塔向法庭宣称,当她向这三位父亲生前的财产顾问询问到底有多少遗产时,这三名顾问全都对她抱以轻蔑的态度。而且,由于和第二任俄裔丈夫谢尔盖·德·帕伦生活在瑞士日内瓦,阿涅利家族的成员都称她为“德·帕伦太太”,将她视做“局外人”。为此,她获得更多有关遗产信息的要求,一再被家族及三个顾问驳回。<br/>  <br/>  日前,意大利最高法院作出裁决,宣布这场官司将在意大利进行审理。看来,玛格丽塔在这一遗产争夺战中,赢得了第一回合的较量。<br/>  <br/>  菲亚特集团是意大利最著名的商业王朝,员工一度多达20万人,工业产值一度相当于意大利4%的国民生产总值。<br/>  <br/>  集团创始人乔瓦尼·阿涅利生于1866年,他死后将集团传给了儿子埃多阿尔多·阿涅利。到1966年,集团第三代传人、45岁的吉亚尼正式成为集团总裁。但是,阿涅利家族中的生存竞争残酷,只有那些能给家族带来荣誉的人才会被接受,而“平凡的后代”则会被家族无情抛弃。<br/>  <br/>  吉亚尼唯一的儿子、玛格丽塔的哥哥埃多阿尔多·阿涅利就是最悲惨的例子。埃多阿尔多本来被家族寄予厚望,但他性格孤僻敏感,感情脆弱,丝毫没有雄心壮志。有鉴于此,吉亚尼挑选了弟弟翁贝托成为集团继承人,彻底剥夺了埃多阿尔多的继承权。2000年11月,被家族抛弃的埃多阿尔多在都灵市一座高架桥跳桥自杀,终年只有46岁。<br/>  <br/>  伴随着这种家族传统,阿涅利家族的财产继承自然问题层出。显然,玛格丽塔也是属于被抛弃的一份子。<br/>  <br/>  好在,玛格丽塔的儿子约翰一肩担起了家族的重任。尽管翁贝托辞世后,集团已经交由外人管理,但年轻的约翰仍出任集团副总裁。这个曾经无限风光的家族所能够做的,似乎就是等着他们年轻的继承人慢慢长大。<br/>  <br/>  此后的一年,由于经营不善,菲亚特集团一度徘徊在破产的边缘,并犹豫着是否要将汽车业务出售给通用汽车。让人欣慰的是,之后的一系列改革让菲亚特走出了困境。在现任CEO塞尔焦马尔乔内任期内,菲亚特扭亏为盈,2006年净利润达到2.75亿欧元。<br/>  <br/>  面对亲生母亲的遗产诉讼,约翰表示不解和尴尬。目前,约翰和他的弟弟拉波特已经与母亲决裂,甚至不再通话。<br/>  <br/>  《国际先驱论坛报》的评论称,玛格丽塔胜算不大,因为几乎没有人站在她的一边,包括她自己的儿子。更有尖锐的评论家一语中的,认为菲亚特的扭亏为赢,才是玛格丽塔诉讼的根本起因。<br/>  <br/>  <strong>夏新的翻身仗  <br/>  尽管还没有看到最终的胜利,但我们依然有理由大声高呼:3G不是夏新的翻身仗,代工才是。  <br/>  文|本刊记者&nbsp; 张军  出处|英才杂志12月刊<br/></strong>  <br/>  时隔一年,已经快被淡忘的手机品牌——夏新再次跳入消费者的视线。<br/>  <br/>  从夏新电子内部透露出的消息表明,夏新正在与香港电信的运营商、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公司合作,为其制造和记黄埔自有品牌的首款定制互联网通话手机。<br/>  <br/>  据悉,该款定制手机名为INQ,在3G网络支持下可以直接访问互联网,并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通话,大大降低用户的手机上网及通话资费。<br/>  <br/>  即使利润不高——双方到目前均未透露该款手机的价格,此次合作的潜在影响力也足以令夏新电子偷笑。<br/>  <br/>  就连合作方——和记黄埔公司都承认,这次合作对夏新是个巨大的商机。由于和记黄埔在全球拥有超过10张3G网络牌照,夏新可以借其渠道轻易将手机代工业务覆盖到全球。<br/>  <br/>  背靠大树有荫凉。如果合作成功,仅和黄一家源源不断的手机需求量,就足以让夏新翻身。<br/>  <br/>  回溯一年来的种种,有理由相信,此次合作绝不是夏新的误打误撞之举,拯救夏新计划中的精彩一步。这些计划的缔造者是在一年前出任夏新电子总裁的卢振宇。<br/>  <br/>  其实,在此前的7月,卢振宇曾经有过一次试探市场的反击之举,但最终没能取得更多战果,几乎是无疾而终。<br/>  <br/>  当时,通过与电影《赤壁》合作,夏新曾推出赤壁手机N800。这是卢振宇执鞭夏新后的首次试水。这款高端智能手机被卢振宇寄予厚望,被业界认为是卢振宇重新打造夏新高端战略的具体体现,但是N800似乎并没有借到《赤壁》的东风。<br/>  <br/>  此役是否直接动摇了卢振宇走高端路线的决心,不得而知。但是,N800的面世显露出夏新重返主流市场的决心。<br/>  <br/>  选在此时发力,夏新是完全有理由的。夏新此时的局面已经比一年之前大为改观。<br/>  <br/>  早在一年前的2007年底,夏新几乎举步维艰。一筹莫展之际,长城电脑原副总裁卢振宇火线加盟夏新。由于此前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同时身披“扭转长城电脑7年亏损功臣”的光环,所以,他的空降不仅彰显了母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的明显意图,而且被业界广泛加以厚望。<br/>  <br/>  卢振宇来到夏新之初,外界原本以为,凭借多年的PC行业背景,卢振宇会调整夏新的战略,重燃夏新笔记本品牌战火,转向计算机行业。但是,事实并未向人们想象的方向发展。<br/>  <br/>  “我有幸从电脑产业进入到手机这个领域。这是一个让人激动、让人兴奋的市场,比电脑产业更庞大的用户群、更丰富的毛利率。”从这篇上任时热情洋溢的讲话可以看出,卢振宇根本没有想过要将夏新带离手机之路。<br/>  <br/>  先是筹款,再是裁员,接着清库存,收欠款……这套拯救企业的流程,相信卢振宇已经运用得驾轻就熟。上任一年中,卢振宇异常低调,在市场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背后的支持和其自身的能力,为夏新换来的似乎只是无限期的等待。<br/>  <br/>  但是,收缩后的拳头才能做到最有力的出击,“默默无闻”的卢振宇显然是在积蓄力量。INQ的出现正逢其时,为夏新设立了一个着力点,并很有可能为卢振宇指出一条拯救夏新的新路。<br/>  <br/>  首先,贴牌产品不愁市场,只要质量过关。<br/>  <br/>  其次,定制手机是按照用户的要求生产,有的甚至连制造图纸都有定制的用户提供。而相较之下,夏新在之前曾一度开发出40多款新品,在市场如此低迷的情况下,有些费力伤神。<br/>  <br/>  而且,INQ的零售商不是夏新,这也正符合卢振宇一向反对打价格战的主张。<br/>  <br/>  省心省力,稳赚不赔。尽管当年,代工与自有品牌之争曾一度困扰着夏新,但目前的现实似乎再次证明:代工将仍然是夏新利润的主要来源。<br/>  <br/>  代工之路是否走得通?代工是否能够成为夏新翻身的基石?一切尽在此次与和黄的合作。有消息表示,夏新很可能在11月已经向和黄交付了第一批INQ手机。<br/>  <br/>  虽然还没有看到最终的胜利,但我们依然有理由大声高呼:3G不是夏新的翻身仗,代工才是。</p>

lujiahui 发表于 2009-1-14 12:22:42

<p>国内很少有世界性的品牌,这是否和政府的管理部门故意揩油和刁难有关?</p><p>每个企业都想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但是,昂贵的研发费用和没有任何保护的市场管理措施,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