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杂志 发表于 2008-11-27 15:09:49

[原创]谁是压垮大象的蚂蚁

  <strong>全球最大的保险业巨头“拆东补西”<br/>  <br/><font size="5">  谁是压垮大象的蚂蚁<br/>  </font><br/>  “政府救援行动的前景,就像在黑屋子里扔飞镖,谁也不知道代价会有多高。”<br/>  <br/>  文|本刊记者 罗影&nbsp;&nbsp; 出处|英才杂志11月刊<br/></strong>  <br/>  对于保险业,57年前就入行的巴菲特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一张糟糕的保险合约就像地狱,进去容易,但想出来可就难了。”<br/>  <br/>  不久前,全球最大的保险业巨头--AIG就在地狱中走了一遭。而且,目前看来,这趟噩梦般的旅行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br/>  <br/>  <strong><font size="4">大象无法跳舞<br/></font>  <br/>  AIG在全世界有4300个法人实体,这让内部协调和外部监管在事实上成为不可能。</strong><br/>  <br/>  事实上,在今年9月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AIG是一家好公司:最高峰时,它拥有近1万亿美元的总资产,市值达到2400亿美元;它长期排在“美国利润最好公司”的前十位,是纽交所表现最好的股票之一;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子公司和分公司,雇员超过10万……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的三年,AIG的财务报告漂亮得让人惊叹,净利润分别为98亿、104亿和140亿美元。<br/>  <br/>  一切看上去都很美,但隐患或许早已埋下。<br/>  <br/>  由于承保内容五花八门--几乎所有你能想象到的东西都在AIG的业务范围内,“从韩国的断骨到华尔街的垃圾债券”,这让公司结构变得笨拙和不透明。一位前高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AIG在全世界有4300个法人实体,这让内部协调和外部监管在事实上成为不可能。”<br/>  <br/>  在格林伯格执掌AIG的时代,AIG创建了一个金融产品公司(AIGFP),其团队是从一家已破产的投行--德崇证券挖过来的。AIGFP利用AIG的3A级信用评级从事衍生品交易,主要业务是销售信用违约掉期合同(CDS)。年景好时,赚钱当然容易,而一旦出现危机,这些业务毫无疑问地成为AIG的“溃堤之蚁”。<br/>  <br/>  2007年夏,随着美国楼市的崩盘,AIGFP手中握有的CDS急剧贬值,由它承保的其它机构手中的债券也出现问题,纷纷来找AIG索赔。由此导致AIG的崩溃。由于被标普、穆迪、惠誉3大评级机构连续降级,AIG的股价从70美元(2007年10月9日)一路跌至12.14美元(2008年9月12日),在9月13、14日的“黑色周末”后,15日一开盘,更暴跌至4.76美元。<br/>  <br/>  在中国的阳光保险公司总裁张维功看来,“保证保险”产品(一种为被保证人向权利人提供担保的保险)是AIG出现问题的根源之一。他对《英才》记者说:“保证保险产品让AIG最终为整个美国社会信用问题引发的次贷危机买了单。”<br/>  <br/>  <strong><font size="5">急救尚未见效<br/></font>  <br/>  政府救援行动的前景,就像在黑屋子里扔飞镖,谁也不知道代价会有多高。<br/>  <br/></strong>  9月15日,在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后,很多人都以为AIG也没戏了,甚至不少AIG的员工已经在悄悄收拾东西,随时准备离开。<br/>  <br/>  然而,“保尔森们”最终发现,如果放弃AIG,将是整个美国金融市场的一场巨大灾难。为了维护整个美国社会稳定,美联储匆忙出手相救,于9月16日向AIG提供850亿美元为期一年的贷款,其代价是取得AIG79.9%的股份。<br/>  <br/>  虽然暂时逃过一劫,但美国政府的救助仍然无法彻底挽回AIG的颓势。一个多月来,AIG股价持续下跌,到10月15日收盘,其每股价格已经只有2.43美元了。这家拥有89年历史的保险业巨头仍处在危险边缘。<br/>  <br/>  更糟糕的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850亿美元就被悉数用尽,10月8日,美联储不得不再次向AIG注资378亿美元。<br/>  <br/>  围绕救援款的效果,众说纷纭。美国参议院预算委员会的一位官员表示:“政府救援行动的前景,就像在黑屋子里扔飞镖,谁也不知道代价会有多高。”前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主任Robert Reischauer也表示:“救援就像是扔硬币一样”,言下之意是成败机会各半。<br/>  <br/>  类似评价还算乐观。独立财经媒体人齐忠恒对《英才》记者说:“美国政府贴进去的钱,大概只有18%是有用的,其它的都被浪费在拆除杠杆上了。”<br/>  <br/>  浪费的钱可能不仅仅被用来“拆除杠杆”了。据美国媒体披露,在美联储宣布救援计划后不到一周,AIG就给众高管们放了一周假,并组织他们到加州莫纳克海滩一家五星级度假中心消遣。这些刚刚喘过气来的高管们似乎忘了几天前的窘境,他们在那儿享受着豪华酒店服务、泡吧、打高尔夫球,并举办派对,花费超过44万美元。这一消息引发众怒。其实,华尔街高管们的“金色降落伞”早就让公众不满了。<br/>  <br/>  比如雷曼兄弟,虽然它的倒闭直接造成近5000人失业,但其前任CEO富尔德却在过去8年间,获得了共3.5亿美元的薪酬。而就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的前4天,公司还为两名遭解职的高管发放了高达1820万美元的“特别薪金”,并向另一名主动辞职者支付500万美元的离职金。<br/>  <br/>  <strong><font size="4">三年三换CEO</font><br/>  <br/>  86年来,AIG的掌门人只有两位。而从2005年格林伯格退休至今,短短三年间,AIG的CEO已换了三茬。</strong><br/>  <br/>  保尔森出手救了AIG,美国政府除了获得股权外,还附加了一些条件,其中之一是:罗伯特·维伦斯坦德必须立刻从董事长兼CEO的位子上离开。<br/>  <br/>  从创始人科利厄斯·范德·斯塔尔到格林伯格,86年来,AIG的掌门人只有两位。而从2005年格林伯格退休至今,短短三年间,AIG的CEO已换了三茬。<br/>  <br/>  先是马丁·沙利文。在格林伯格因会计丑闻被迫辞职后,沙利文接手了AIG。尽管他很努力,但大部分精力只能用来解决格林伯格遗留下来的问题,那些问题还没理清,这个倒霉的人就碰上了次贷危机。今年6月,在AIG爆出因次贷引发的巨额亏损后,在任3年的沙利文像所有的替罪羊一样,被董事会火速免职。<br/>  <br/>  随即,维伦斯坦德上任。他的CEO生涯更短命,只有3个月,而且是可怕的3个月。在四处奔走终于盼来美联储施以援手的那一刻,维伦斯坦德也同时听到了保尔森让自己“立刻走人”的命令。<br/>  <br/>  现在,爱德华·利迪上任也有一个多月了。这位62岁的好事达(Allstate)保险公司前CEO面临的情况一点儿也不比他的两位前任好。刚一上任,“高管度假”事件就弄得他焦头烂额。此外,他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让AIG恢复活力?<br/>  <br/>  在格林伯格领导的38年中,AIG的市值从约3亿美元升至1800亿美元,股价在过去20年里平均每年上涨17%。但也有人认为,AIG的隐患恰恰是格林伯格时期就埋下的: “它像许多其他金融公司一样,偏离了其优势,尤其是在国际保险业务上--承担了大量负债,以保持利润增长符合华尔街的要求。”<br/>  <br/>  现在,利迪打算迅速出售AIG在世界各地的非保险业务,以及部分地区的寿险业务股权;而财险业务则是他计划保留的核心业务之一。“我希望在完成一系列交易后,让AIG成为一家规模更小、但反应更为灵活的公司。”<br/>  <br/>  事实上,寿险是AIG赖以发家的业务,也是它多年来发展的基石。现在,利迪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大概是为了尽快偿还美国政府的贷款。即使从长期看,财险业务的盈利能力不如寿险,但从短期看,财险赚钱比较快。而寿险业务是负债经营,受客户信心影响很大,一旦寿险公司出现问题,要求退保的客户不在少数,不如趁现在卖个好价钱。<br/>  <br/>  看着自己亲手拉扯大的公司在继任者手里被折腾成这样,AIG的最大私人股东、83岁的格林伯格虽然不爽,但他明白自己要面对一个更现实的问题:自己拥有1290万股AIG股票,这些股票在年初尚值7亿美元,而到10月15日纽交所收盘时,仅值3134万美元了。毕竟,挽救股票的前提是挽救公司。<br/>  <br/>  当然,换个角度看,格林伯格或许会觉得低股价并不是什么坏事。对于AIG这个自己曾经掌管的帝国,他一直想要购买更多的股份。不久前,格林伯格就曾对朋友说,现在正是拯救AIG和自己名望的最好机会。<br/>  <br/>  <strong><font size="5">拯救AIG靠友邦?</font><br/>  <br/>  在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友邦做得很成功,收购这些地区友邦公司的股权更有意义。</strong><br/>  <br/>  利迪上任后,宣布出售AIA(友邦保险,主要经营AIG旗下的寿险业务)至多49%的股份,分析师预计该交易价值可能达到200亿美元。<br/>  <br/>  在亚洲地区,最先被出售的可能是AIG的日本子公司:Alico Japan、AIG爱迪生生命保险和AIG Star生命保险。菲律宾紧随其后。<br/>  <br/>  消息一公布,中国的不少机构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比如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工商银行等。其中,中国人保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购买AIG亚洲寿险股权的公司之一。<br/>  <br/>  其实,AIG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其渊源可以直接追溯到上世纪初,进入中国远远早于其他外资企业。<br/>  <br/>  20世纪初,科利厄斯·范德·斯塔尔移民中国,这位原加利福尼亚的冰淇淋销售商在上海创建了一家保险经纪行,这就是AIG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AIG与其他外资企业一起撤离中国。<br/>  <br/>  1972年,尼克松刚刚访问中国之后,格林伯格就表达了“重新回到中国”的意愿。三年后,格林伯格第一次乘专机飞抵中国,与中国人保商谈合作。1992年,AIG旗下的友邦保险以独资企业身份进驻上海,成为首家获准在华经营保险业务的外资公司。2003年11月6日,中国人保旗下的人保财险在香港上市,AIG作为战略投资者,购入其9.9%的股份,锁定期为5年。现在,眼看解禁在即,人保表示很有可能回购这部分股权,并在AIG有困难时,“出手相救”。<br/>  <br/>  在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看来,虽然AIG事件对本就脆弱的中国保险业的行业形象造成了很大打击,但对中国保险企业也不失为一个好机会,“现在,国内的保险公司应该抓住机会去收购友邦除中国以外在亚洲其他地区的资产”。<br/>  <br/>  而对于友邦中国,郝演苏则认为,“目前价值不大”。他对《英才》记者分析道,“友邦在中国还很小,只覆盖了大概不到1%的市场,而像人寿、人保这样的大公司,市场占有率都达到了30%-40%,全国布局早已完成。现在去收购友邦中国对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意义。而且,从技术上来看,由于只能收购部分股权,不能控股,收来了之后怎么管?保险行业的竞争是排他性的,收购了竞争对手的部分股权,你是去帮助它发展,还是打压它?”<br/>  <br/>  而在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友邦做得很成功,这些地区的文化与中国又基本相通,郝演苏觉得,收购这些地区的股权更有意义:“比如中国人寿在香港的地位是很低的,而友邦在香港排名第一,如果人寿能把香港友邦收过来,是很有价值的事情。”<br/>  <br/>  不过,即使AIA在亚洲的49%股权交易全部成功转让,200亿美元的数字离AIG的债务大窟窿还差得很远。<br/>  <br/><strong>  (薛瑞对本文亦有贡献)</stron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谁是压垮大象的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