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杂志 发表于 2008-11-24 13:02:40

[原创]澄清五大误区

<p>  <strong>澄清五大误区<br/>  <br/>  一些问题不澄清,中国经济将继续被书斋里的学者牵着鼻子引到歪路上去。<br/>  <br/>  文|叶檀&nbsp; 出处|英才杂志11月刊<br/></strong>  <br/>  从去年至今,经济学界围绕政策“紧缩与否”争论不休。当全球放松货币救市之际,那些主张从紧的人真该为自己的短见羞愧:他们以日本泡沫为前车,对中国经济主张不适当的严厉紧缩,导致中国经济陷入全球经济风暴与国内紧缩的双重陷阱。<br/>  <br/>  以下问题不澄清,中国经济将继续被书斋里的学者牵着鼻子引到歪路上去。<br/>  <br/><strong>  第一,全球经济处于可控状态。</strong><br/>  <br/>  最近金融危机的恶化,增大了经济成长的下行风险,同时也减小了通货膨胀的上行风险。全球央行的联合声明称:为了应对目前的金融危机,各国央行已进行长期紧密磋商,并已采取了提供流动性支持、减缓金融市场紧张状况等前所未有的联合行动。<br/>  <br/>  但是,在前所未有的全球央行大救市行动面前,投资者并没有领情,欧美股市续跌,大宗商品价格更跌至一年多来低位,这说明实体经济深陷金融危机之中。<br/>  <br/>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美国经济可能已经陷入衰退。该报告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1.6%,明年仅为0.1%。美国经济很可能在今年第四季度出现负增长,这种消极趋势将持续到2009年。<br/>  <br/><strong>  第二,中国可以独善其身。</strong><br/>  <br/>  一个拥有近2万亿外汇存款的国家,一个拥有5000亿美国国债的央行,美国救市的近万亿国债等着中国外汇储备购买,国内GDP一半靠出口拉动……在这些状况面前,居然说中国可以在金融风暴中独善其身,我没有听到过比这更大的笑话。<br/>  <br/>  这句话从去年次贷危机开始时被抛出,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还在说。是否只有薪水减少或者失去工作,才能说服这部分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与全球早已融为一体。一年来中国股市基本随着国际市场的节拍进退,再加上延续到今年上半年的人为打压,差点儿一蹶不振,全国和中国财富流动性冻结与缩水并存,中国沿海制造业面临不景气,出口订单下降--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居然还有人说中国经济、中国股市有向好的基本面。请问,这个基本面在哪里?<br/>  <br/> <strong> 第三,庞大的内需可以替代出口下降。</strong><br/>  <br/>  请告诉我,内需市场在哪里?在中国农村吗。没错,那里人口很多,但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历史高位。请问靠种田、打工为生的农民兄弟凭什么消费中国原计划销往世界的十几亿双鞋和全球第一的打火机、家电?虽然,举世瞩目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农村土地制度破冰,使农民以土地作为原始积累资金,融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这是了不起的转变。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仅能维持温饱的现实。因此,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农村市场是个无效市场。<br/>  <br/><strong>  第四,关闭一些制造企业可以提升产业。</strong><br/>  <br/>  这种论调似乎认为制造业是中国经济落后的原因。其实,这种论调全然不考虑中国制造业正在受到的各种约束,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现在制造业如被狂风摧折,那些提升产业的结果,却只是在梦想之中。可见,主导产业是所有经济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也是正确的激励机制刺激下的产物,但绝对不是人为摧毁低级产业的结果。<br/> <strong> <br/>  第五,输入资金就能救市。</strong><br/>  <br/>  资金是市场的基础条件,不是提升投资者信心的必要条件。<br/>  <br/>  当市场信心丧失时,基金发不过去,新股跌破发行价,资金和信心不是鸡和蛋的关系,有了资金不一定有信心,有了信心一定有资金源源而来。<br/>  <br/>  此次全球输入资金救市,是因为不输入资金,企业无法存活,会酿成巨大灾难。如果不是经济大萧条,输入资金并不可取,实际上,罗斯福新政采用更多的是改造制度,割断垄断资本主义毒瘤,让中小企业有生存空间,进而培育出大批中产收入阶层。<br/>  <br/>  金融风暴与经济现实,该让我们对以上问题得出结论,更加清醒一些了。<br/>  <br/>  (作者系知名财经博客作者,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p><p><br/>  <br/>  <strong>“新土改”给楼市带来重大革命<br/>  <br/>  允许农村土地流转,为农民提供了增加消费及进入城市的第一桶金,为农民提供了增长财富的工具。<br/>  <br/>  文|易宪容&nbsp; 出处|英才杂志11月刊<br/></strong>  <br/>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其主题之一是农村经济改革。<br/>  <br/>  目前,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土地产权制度不明确,即现有的土地制度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之间的土地在流转、经营、收益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也正是由于这种制度,造成了当前城乡收入差别严重、农民财富被掠夺及房地产市场的畸形发展。因此,改革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成了本次会议的重要内容。<br/>  <br/>  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这一重大的制度改革是30年来中国经济改革与繁荣的起点。但是,30年后,由于土地制度改革的不彻底与不完善,农村许多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特别是在近年来的城市化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更是严重,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br/>  <br/>  比如,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人民币。由此看来,农村的经济收入问题再次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和难点。<br/>  <br/>  那么,用什么方式来提高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呢?<br/>  <br/>  是不是仍然像过去那样让农民出外打工,靠出卖劳动力赚钱?是不是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产品产量,以此增加农民收入?<br/>  <br/>  其实,要想让农民同城市人一样过上体面的生活,仅仅通过这些途径是不可能的。<br/>  <br/>  希望通过出外打工解决经济问题的道路艰辛而漫长。因为,当没有融入到城市化进程中时,农民一直以外在或过客的方式进入城市,既不能获得相应劳动报酬,也没有让自己在城市安顿下来的动机。他们与城市居民处于不同的二元生活状态中。过高的房价使进城的农民根本没有支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他们通过工资收入在城市立足是不可能的。<br/>  <br/>  而希望通过农产品的价格及产量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想法同样难以实现。因为,太多的人种少量的地,既无法形成集约型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容易造成农产品或是短缺或是过剩,而使农产品的价格过低。<br/>  <br/>  综合以上情况,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刺激农民消费的增长。其根本方法在于,通过城市化进程真正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融合到整个城市化进程中。这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根本所在,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长点及发展动力。<br/>  <br/>  而要改变农民的收入水平,扩大内需(激励农民消费最为重要),说到底,就得对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进行根本性改变。<br/>  <br/>  这首先要求对现行的城市范围给出清楚的界定,避免城市范围无限的扩张而侵占农民之利益。再通过土地改革,把农民的宅基地、承包地的产权(或经营权、收益索取权、土地流转权等)界定到农民身上,形成有效的土地交易市场。这样不仅可以让农民获得进入城市及消费住房的资金,而且也让农民有了增加财富的工具。如果农民有了这样的资金与增加财富的工具,那么整个农村的消费就能够真正被激发起来--农民不仅有资金进行一般性日常消费,而且也有能力进入城市购买住房之类的耐用性消费品--以促进国内城市房地产市场繁荣,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br/>  <br/>  允许农村土地流转,不仅能够形成新的土地交易市场,改变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完全垄断,而且也为农民提供了增加消费及进入城市的第一桶金,为农民提供了增长财富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将发生巨大变化。比如,房地产市场竞争会进一步加强,房地产消费市场的主体也将有所改变及增加,由此,将生发出房地产市场的新一轮繁荣。<br/>  <br/>  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土地变革将给中国房地产市场带来一场巨大的革命。<br/>  <br/>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p>

竹影清风 发表于 2009-6-14 09:44:03

&nbsp;&nbsp; 写的真不错,这五大误区确实是应当注意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澄清五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