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ye2009 发表于 2008-9-26 10:29:13

[转帖]2008十大新型劳动争议案解析

<div>本文作者:周斌</div><div>&nbsp;</div><div>2008年1月1日起《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新型劳动争议案例不断出现,而一些争议案件的解决则因为新法</div><div>新规定而有了变化。这里我们选择了10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中有的经调解或谈判而和解,有的通过裁审才使</div><div>争议得以平息,但这些案例的解决无一例外地告诉我们,新法对规范劳动关系和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积极作</div><div>用已经显现。</div><div>&nbsp;</div><div><b>1</b><b>.卡夫搬迁被指程序违法,集体协商终于化解危机</b><b></b></div><div>&nbsp;</div><div>【<b>案例回放</b>】&nbsp;&nbsp;&nbsp; 今年2月,卡夫完成对达能饼干业务的收购后,决定将其在中国的总部由北京搬迁至上海,这</div><div>涉及250多名员工的切身利益。卡夫职工火速成立工会,要求与公司进行集体协商。北京市劳动保障局有关负</div><div>责人也指出卡夫的行为“程序违法”。后在社会舆论的关注下,双方终于就总部搬迁的员工安置之事达成了谅解,</div><div>签订了专项集体合同。员工在法定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了补偿金数额,公司也挽回了社会影响,保证了搬迁的顺利</div><div>进行。</div><div>&nbsp;</div><div>【<b>新法亮点</b>】&nbsp;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div><div>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div><div>商确定。由于当初公司没有进行平等协商,即使按照法定标准支付了经济补偿,仍被有关部门指责“程序违法”。</div><div>俗话说:“一根筷子易折,一把筷子难断。”新法的这条规定大大拓展了职工集体维权的法律渠道。</div><div>&nbsp;</div><div><b>2</b><b>.企业违法不签订劳动合同,赔偿员工双倍工资</b><b></b></div><div><b></b>&nbsp;</div><div>【<b>案例回放</b>】 &nbsp;<b>&nbsp;</b>&nbsp;今年9月4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企业因未按规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按照法律规定在劳动监</div><div>察部门的监督下向该职工支付了6个月的双倍工资5970元。这是自《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石家庄市劳动保障</div><div>部门处理的首例用人单位未按规定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支付双倍工资的案件。8月25日,职工纪某到石家庄市</div><div>劳动监察大队投诉其所在单位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经监察员调查了解情况属实,遂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div><div>要求该单位按照二倍工资规定支付未与纪某签订劳动合同期间内的工资。</div><div align="left"><b></b>&nbsp;</div><div>【<b>新法亮点</b>】&nbsp;&nbsp; 为了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惩戒,加大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违法成本,《劳动合同法》</div><div>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div><div>月支付二倍的工资。”但需注意的是,此规定情形应当发生在2月1日以后并从劳动者进入用人单位的第2个月开始</div><div>才计算,而且该条款是对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惩罚,而劳动者也有义务与用人单位积极协商签</div><div>定书面劳动合同。新近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条规定:“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单位书面通</div><div>知后,不与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单位应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支付经济补偿,但应当依法向劳</div><div>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第六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div><div>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div><div>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div><div>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div><div>&nbsp;</div><div><br/><b>3</b><b>.辽宁一职工被“炒鱿鱼”,却换回“无固定期限合同”</b><b></b></div><div>&nbsp;</div><div>【案例回放】&nbsp;&nbsp; &nbsp;今年9月,沈阳市仲裁委裁定,某证券公司应与林东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nbsp;1994年9月,30</div><div>岁的林东被沈阳市一家证券经纪有限公司聘用,从事内勤工作。这一干就是13年多,总共跟公司签订了13份劳动</div><div>合同,一年一次。今年4月份的一天,林东却意外地被公司经理通知,公司即将合并,在合并前要解除和林东的劳动</div><div>合同。林东当即向经理表示反对。然而次日上班时,公司的保安表示已经接到经理的通知,不允许林东再进入办公区。</div><div>无奈之下,林东只得来到沈阳市仲裁委员会讨要说法。</div><div align="left">&nbsp;</div><div>【<b>新法亮点</b>】&nbsp; &nbsp;《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扩大了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范围,取消了《劳动法》中“同意续延”</div><div>限制,改为只要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龄满十年,员工即可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签订无固定</div><div>期限劳动合同;另增加了两种新的须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情形,同时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违反上述规定不签订无固</div><div>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新近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div><div>定的连续工作满10年的起始时间,应当自用人单位用工之日起计算,包括劳动合同法施行前的工作年限。”</div><div align="left">&nbsp;</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b>4</b><b>.无固定期合同非铁合同,日立数据解雇员工胜诉</b><b></b></div><div><b></b>&nbsp;</div><div>【<b>案例回放</b>】 &nbsp;&nbsp;今年7月,北京东城法院宣判京城首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雇案,驳回了员工当事人的全部请求。</div><div>2005年,这位员工入职日立数据,第二年10月与公司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职务是商务经理。公司称她的工作</div><div>范围包括数据录入,但她在该项工作中经常出错,随后表示停止数据录入工作并多次拒绝参加职业培训提升计划。</div><div>今年3月,因她拒绝录入工作已2个多月,公司不得不另行招人填补空缺。</div><div align="left">&nbsp;</div><div align="left">【<b>新法亮点</b>】&nbsp;&nbsp;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div><div align="left">(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双方约定没有确定终止时间的合同,有人称</div><div align="left">为“铁合同”,但只要符合《劳动合同法》第39条和40条规定情形,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合同。此案的关键并不是员</div><div align="left">工在数据录入工作中总是出错,而在于公司曾通知她进入改进业绩计划,如果业绩改进将继续履行合同,但是她予</div><div align="left">以拒绝。如果劳动者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也可解除。</div><div><b></b>&nbsp;</div><div><b>5</b><b>.西门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b><b>135</b><b>万元赔偿创出天价</b><b></b></div><div>&nbsp;</div><div align="left">【<b>案例回放</b>】 &nbsp;<b>&nbsp;</b>&nbsp;&nbsp;今年7月,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创下本市解雇赔偿之最。谢先生1995年6月进入</div><div align="left">上海西门子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担任销售工作。2003年10月,被调入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担任公司安徽省总经</div><div align="left">理。今年4月18日,公司单方无理由将其解雇。谢先生6月向浦东劳动争议仲裁院申诉,要求恢复劳动关系。公司方</div><div align="left">坚持不肯恢复劳动关系,谢先生遂提出300万元的补偿要求。经调解,双方最终就补偿135万元达成一致。</div><div align="left">&nbsp;</div><div>【<b>新法亮点</b>】 &nbsp;&nbsp;《劳动合同法》新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div><div>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div><div>依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新近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用人单位违</div><div>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支付了赔偿金的,不再支付经济补偿。</div><div>赔偿金的计算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据了解,谢先生的月工资是5万元,在用人单位工作年限已达总共十三年,</div><div>后经双方自愿调解达成的协议。因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因此赔偿金的计算更多体现了双方各自的意愿,但这也是对用</div><div>人单位随意解除劳动关系的一个有效警示。同时需注意的是,今年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对高收入劳动者经济补</div><div>偿设定了双重上限,即经济补偿基数按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确定,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也</div><div>许在不太久远的未来,“天价赔偿”将不复存在。</div><div align="left">&nbsp;</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6 10:29:56编辑过]

liuye2009 发表于 2008-9-26 10:29:31

<div align="left"><b>6</b><b>.飞行员辞职受法律保护,仲裁庭裁决零经济赔偿</b></div><div align="left">&nbsp;</div><div align="left">【案例回放】 &nbsp;&nbsp;今年4月,北京市顺义区劳动仲裁委首次裁决两名飞行员零赔付解除劳动合同,驳回新华航空公司的</div><div align="left">全部反诉请求。3月,中国新华航空飞行员王振军和郭岳炳申请劳动仲裁,要与新华航空解除劳动合同,遭新华航空</div><div align="left">反诉,分别被索赔500余万元的违约金和补偿费。对于新华航空要求两名飞行员支付空职成本和管理费的主张,仲裁</div><div align="left">庭认为,这笔费用是航空公司根据自己的利润和管理情况自行测算的,在两名飞行员不予认可,航空公司又拿不出证</div><div align="left">据的情况下,仲裁庭不予支持。</div><div align="left">【<b>新法亮点</b>】&nbsp;&nbsp; 《劳动合同法》有一个重要变化:取消了《劳动法》中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条款,规定只有在依法约</div><div align="left">定的培训服务期以及竞业限制条款中,用人单位才能与劳动者约定违约金。由于两名飞行员在转业前就已是空军的成熟</div><div align="left">飞行员,航空公司并没有为他们花费巨额的培训费用,而且根据民航局的有关规定,飞行员70万至210万元之间的“</div><div align="left">转会费”应由接受飞行员的“下家”而不是飞行员个人承担。据此劳动仲裁认为新华航空不得要求飞行员承担违约金。</div><div align="left">但此案尚未尘埃落定,另外其他判例显示,飞行员跳槽也不都是“零赔付”。</div><div>&nbsp;</div><div><b>7.公司高管学历造假,劳动合同被判无效</b></div><div align="left">&nbsp;</div><div align="left">【<b>案例回放</b>】&nbsp;&nbsp; &nbsp;今年5月,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就一起学历造假案作出终审判决:徐女士返还公司补偿金及部分</div><div align="left">多得的工资,并赔偿经济损失,合计7万余元。几年前,徐女士持伪造的复旦大学双学士学历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内</div><div align="left">的一家高科技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约定每月工资9000元,后增加到13000元。去年2月,公司提出解除劳动合同,</div><div align="left">与其签署了协议,支付徐女士相当于4个月工资标准的经济补偿金和一个月代通金共计65000元。去年8月,徐女士提</div><div align="left">请劳动争议仲裁,要求公司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22万余元。9月,公司知徐女士的学历纯属伪造,遂向劳动争议仲裁委</div><div align="left">提起反诉,要求徐女士向公司返还经济补偿金和多得的工资,并赔偿公司经济损失。</div><div align="left"><br/>&nbsp;&nbsp;&nbsp; 【<b>新法亮点</b>】&nbsp;&nbsp; 《劳动合同法》首次明确了劳动合同订立中的知情权问题,第八条规定当用人单位行使知情权时,</div><div align="left">劳动者有如实告知义务。此案中徐女士伪造假学历,属于《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采取欺诈的手段订立的劳动</div><div align="left">合同,劳动合同自始无效。</div><div align="left">&nbsp;</div><div align="left"><b>8</b><b>.徐汇首例支付令判决,副总讨回欠薪20万元</b></div><div align="left">&nbsp;</div><div align="left">【<b>案例回放</b>】&nbsp;&nbsp; &nbsp;&nbsp;今年4月,上海市徐汇区法院发出首例申请劳动报酬支付令。周先生12年前进入一家房地产开发集</div><div align="left">团公司工作。今年3月,已拖欠周先生工资2年有余的公司,在周先生的要求下写了一份承诺书,承诺在今年4月4日</div><div align="left">前支付拖欠周先生的工资共计20万元。可等了多日,周先生发现公司无意支付,向徐汇区法院提出支付令申请。徐</div><div align="left">汇区法院在立案后第4天即发出支付令:公司自收到支付令之日起15日内,支付周先生2005年11月至2008年3月</div><div align="left">的工资共计20万元及相关诉讼费用。</div><div align="left">&nbsp;</div><div>【<b>新法亮点</b>】&nbsp; &nbsp;&nbsp;《劳动合同法》还将民事诉讼中的支付令制度引入劳动争议,第三十条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者</div><div>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据此劳动</div><div>者无需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可直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b>9</b><b>.员工工作期间患职业病</b><b>&nbsp; </b><b>劳动合同不能随便解除</b><b></b></div><div>&nbsp;</div><div><b>[</b><b>案例回放]&nbsp; </b>今年6月,南京市劳动保障部局有关负责人就一起职业病案例表示,劳动者被诊断患为职业病,除非用</div><div>人单位有证据证明是先前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造成的,否则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最后的用人单位”承担。南京</div><div>市民黄祥3年前在南京江宁区一家化工企业工作,半年前辞职创业。不久前他感到身体不适,医院的检查结果是:因</div><div>吸入有害气体,导致肺部感染。经鉴定属职业病。黄祥随即找工厂要求赔偿,工厂以黄已离职为由拒绝。</div><div>&nbsp;</div><div>【<b>新法亮点</b>】&nbsp; 根据《劳动法》规定,如果劳动者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即</div><div>使具备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以及裁减人员的一般情形,用人单位也不得与劳</div><div>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另外,《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与其订</div><div>立的劳动合同;在疑似职业病病人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不得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为了做好与《职业病防</div><div>治法》以上规定的衔接,促进该条款的落实,《劳动合同法》除延续《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相关规定外,还</div><div>首次将职业危害防护的条款列为劳动合同必备条款。用人单位是职业病的责任主体,职工得了职业病,不管是否已离</div><div>开,谁用工谁负责。</div><div>&nbsp;</div><div align="left">&nbsp;</div><div align="left"><b></b>&nbsp;</div><div align="left"><b>10.&nbsp; </b><b>跨越新劳动法临界线,经济补偿应分段计算</b><b></b></div><div align="left"><b></b>&nbsp;</div><div>【<b>案例回放</b>】&nbsp;&nbsp; 今年8月,北京法院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撤销仲裁裁决。去年11月,彭某到北京德易生物医</div><div>学技术公司工作,约定试用期至今年1月。今年2月,德易公司认为彭不胜任工作,终止劳动合同。6月,劳动仲裁部</div><div>门裁决德易公司按照<a href="http://www.laodongfa.com/search/lawcontent.asp?id=860"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劳动合同法》</font></a>补偿彭某3600余元。德易公司认为裁决适用<a href="http://www.laodongfa.com/search/lawcontent.asp?id=860"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劳动合同法》</font></a>有误,申请一中院</div><div>撤销。</div><div>【<b>新法亮点</b>】&nbsp;&nbsp;&nbsp; 《劳动合同法》规定:“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div><div>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彭某的经济补偿金,从开始工作之日起至2007年12月31日止,应参照原劳动部的规定计算,</div><div>即工作每满1年,经济补偿金按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标准发放,不满1年的,按1年的标准发放;从2008年1月1日起至</div><div>劳动合同解除之日止,应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计算,即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标准的经济补偿;不满6个月的,支</div><div>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但上海的读者应当注意,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根据上海的地方规定,工作年限未满</div><div>半年没有经济补偿。由于劳动仲裁庭对此案的裁决,忽略了计算经济补偿金应考虑当事人在每个阶段的平均工资问题,</div><div>而只考虑当事人在解除劳动合同前1个月的工资,适用<a href="http://www.chinalabor.cc/Article/List_6.html"><font color="#0000ff">法律</font></a>错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后,按照第47条、48条</div><div>规定,如果劳动者不服仲裁裁决,可向法院提起诉讼,但用人单位不能以不服仲裁裁决为由起诉,不过在“适用法律、</div><div>法规确有错误的”等6种情形下,用人单位可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请求行使撤销权。根据《劳动争议调</div><div>解仲裁法》规定,法院撤销裁决后,双方都只能向法院起诉,不能再次仲裁。</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6 10:32:04编辑过]

liuyl666 发表于 2008-9-28 15:36:10

<p><strong>卡夫搬迁被指程序违法</strong></p><p>公司搬家还要经过民主程序吗?我看未必,前天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学习他们也采用了这个案例,并不认同违法。</p>

ccl_3kk 发表于 2008-10-8 11:53:46

<p>值得学习。</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2008十大新型劳动争议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