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子 发表于 2008-5-6 10:34:23

[转帖]2008年3-4月传媒业大事记

<div style="FONT-SIZE: 10.5pt;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40%;"><p></p><p><strong>1.两会报道热。</strong></p><p>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的风向标,也是外国人观察中国政治生活的窗口。少不得是一场媒体大战。新闻说,今年参加两会报道的海内外媒体创历史新高。两会期间,各种信息通过媒体传达出来,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中介的重要性较好地得到了发挥。 </p><p>不过,徐立军在自己的博客中评价以往的两会报道时,我觉得极其中肯。徐称许多媒体包括许多大主流媒体,没有从民众真正关心的国是话题出发,却都把极具时政新闻价值的两会报道做成了社会新闻甚至是娱乐新闻!除了形式上的,核心的新闻大战并没有发生!徐说:好在还有《南风窗》》、《南方周末》等报刊,还有网络新媒体,在时政新闻领域总算是填补了中国媒体的空白。今年这种情况仍然存在。 </p><p><strong>2.南航客机迫降事件和拉萨骚乱事件</strong>
                </p><p>两会期间,两条新闻的披露颇具震撼性。一是南航客机迫降事件,一是在拉萨发生的骚乱。两件事本身都具备足够的新闻价值。从传媒角度看,我更多地看到了这两件事的披露于以往的不同,信息披露的主动性和及时性。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两件事是少见的非出口转内销性质的新闻传播事件,而且信息源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另外,已不再是等消息谣言满天飞之际忙于辟谣的窘状。当年千岛湖事件和萨斯事件的前期处理曾经给我们留下很深的教训。从这种变化上看,执政当局一些人对信息传播的理解已非吴下阿蒙。但愿不是昙花一现。 </p><p>当然,事态的后续发展出乎人们的意料是另外一回事。 </p><p><strong>3.拉萨骚乱后的媒体和民意对峙</strong>
                </p><p>谁也没曾料到,2008年3、4月最大的热点事件竟然是围绕拉萨骚乱和奥运火炬传递中出现的中西方媒体和民意的对峙,而且跨越了媒体界,成为重大的时事和社会新闻。这一事态的时间跨度之长和内容的包容度之大,实在让人跌破眼界。 </p><p>拉萨事件之后,或出于偏见的故意,或出于傲慢的无知,或出于疏忽大意,西方一些著名媒体在报道处理拉萨事件违反了新闻报道的准则,严重失当。被发现后,绝大部分身陷其中的媒体,不仅没有像过往出现失误后向相关当事人表达歉意,一些媒体反而变本加厉的对中国甚至中国人进行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攻击,引发了中国网民和海外华人和中国政府的强烈不满。网民组建了反cnn 网站,同时,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等现代传播工具,传播抵制家乐福的信息,另外数百万人在msn 等这些现代交流工具上加注红心,以表达不满和爱国之心。可以说,在中西方媒体和民意的对峙中,现代传播技术居功至伟。 </p><p>吊诡的是,西方一些著名媒体在中国原本有众多拥趸,他们不仅服膺于那些媒体的影响力和报道方式,也深受这些媒体传播的价值观的影响。 </p><p>当然,其间也出现了国内媒体对骂的“奇观”。在这一场几乎是选边站的媒体攻防对杀中,受伤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形象,中国人的感情,还有中国的媒体,中国的媒体人,西方的媒体、西方的形象以及中西方各自的利益…… </p><p>联合早报有篇评论,大意是称藏独搅了和平演变的局。且慢,别忘了,中国人是最善于有意识无意识遗忘的。嘿嘿 </p><p><strong>4.奥运广告赞助商怯步? </strong></p><p>无疑,奥运广告赞助商在藏独和奥运火炬传递中遭遇了池鱼之灾。也许,在中国,媒体和大众不会对那些奥运赞助商施加压力。在国外则不同,媒体、非政府组织、民众对于奥运赞助商的压力是实实在在,有目共睹的。 </p><p>问题是,当奥运赞助商遭遇的压力沿着链条传送时,谁在这个链条的最末端?我们自己而已。 </p><p><strong>5.哈欠门露点门 </strong></p><p>自打水门事件之后,门这个概念尤其在这今年的中国被充分滥用。央视主持人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被好色的眼光捕捉到后便大做文章,到处传播,这样的媒体实在让人难以容忍。当然,新闻联播的国字脸们自然更不能随意打呵欠了,虽然人难免百密一疏,会酿成些职业事故,但这种穷追猛打的架势,是比打呵欠更可怕的力量。 </p><p><strong>6.分众短信门 </strong></p><p>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分众无线的短信广告事件。我个人很讨厌短信广告,315曝光这一电源也没错。我的疑问是,短信广告的罪魁祸首果真只有分众无线么?到底是谁泄露了我们的秘密?显然不是分众无线。在国外,司法会介入追究的。在中国司法缺位的情况下,315这一特殊的平台,也往往会从道德高度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高度,扮演起类似角色,只不过在短信门事件上,大家只好装聋作哑罢了。 </p><p>另一个疑问是,从分众传媒在大城市巨大的视频广告流量和财报中惊人的成绩之外,我们看到,某种程度上分众传媒的楼宇液晶电视广告,实实在在分流了电视媒体的份额——当你看到电视台已禁播的汤唯的广告,却依然在楼宇液晶电视上播出时,虽然最初江南春宣称的只是分流客户户外广告的份额,不会和电视产生竞争。这种背景下央视的做法显然也会被质疑。 </p><p><strong>7.新闻纸涨价与报纸杂志涨价 </strong></p><p>其实这并不是3、4月份的新闻。新闻纸涨价会让纸质媒体付出巨大的成本。毫无疑问,今年大多数报刊的利润将不如预期,不是经营得不好,而是受原材料涨价之苦。当然,有涨也有跌。前年新闻纸暴跌之际,不是救活了许多经营不力的报纸么? </p><p>虽然报刊本身的涨价与纸张涨价并无一定关联(当然有些有),但在外人看来,涨价的必然理由来自新闻纸的涨价。南京的都市报集体涨价,武汉的楚天也涨了,杂志也有许多涨了。 </p><p>这也算是水涨船高吧。既然是通胀,那就统统涨吧。 </p><p></p><p></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2008年3-4月传媒业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