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粉鸭 发表于 2008-5-6 10:28:50

[转帖]车价走势起争论:权威部门看跌 汽车企业喊涨

  日前,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发布的最新信息显示,今年一季度因汽车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推动汽车价格比去年末小幅上涨。同时预测,随着产能的不断释放、市场竞争加剧,二季度汽车价格将逐步趋稳回落。<p>  但来自汽车企业的声音却并非如此。在一些企业看来,稳中有升似乎更符合现今经济环境下的车价走势。</p><p>  <strong>权威部门认为“以降为主”</strong></p><p>  受钢材、能源等上游产品涨价,信贷收缩、利息上升等因素影响,一季度国产汽车价格持续小幅走高。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对全国36个大中城市监测结果显示,国产汽车价格1~3月份环比涨幅为1.05%,但仍低于去年同期价格水平,累计比去年同期下降3.17%。</p><p>  但根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程晓东分析,造成一季度汽车价格上涨因素已有所消化,预计后期随着产能的不断释放,市场竞争的加剧,汽车价格将逐步趋稳回落。</p><p>  发改委预计,二季度市场将迎来传统产能高峰期,多数厂家会通过集团整合、资产重组等方式,压低企业生产成本,扩大生产流通规模,产不足需的供求矛盾将在后期得到有效缓解。</p><p>  程晓东分析,二季度将进入销售淡季,消费者预期降价促销,持币待购心态转强。但4月份北京国际车展,大量新车将集中上市,新老车型的交替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新车低价上市及老款车型降价促销将成为二季度汽车市场的主要特征。</p><p>  同时,人民币升值、加息预期较强以及燃油税制度改革尚未出台等因素,都将对消费者购车计划产生一定影响,从而间接推动汽车价格的下降。</p><p>  上月下旬来自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权威机构联合发布的《2008年中国轿车行业研究咨询报告》也呼应了上述观点。</p><p>  该《报告》称,钢材大幅涨价、其他原材料也处在上升趋势、人工成本上升、货币紧缩政策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等生产端的因素会传递给企业较大的成本、费用压力,但轿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又不支持产品的价格提升,总体还是降价为主。</p><p> <strong> 车企因成本压力已开始涨价</strong></p><p>  然而,汽车市场的实际情况却与降价观点相悖,涨价的多米诺骨牌已经倒向成本消化能力有限的自主品牌。在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奇瑞汽车在北京车展前率先涨价3%,江淮汽车紧随其后高调宣布全系产品价格上调5000元。</p><p>  即便是暂时按兵不动的汽车企业,也已经开始运用其他手段化解生存危机。“除了直接上调车价,另外一个就是提高新品定价。”在谈到市场上车价动荡时,长安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徐留平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透露,“比如最新发布的一些新车,稍加留意会发现价格比预期稍微偏高一点,一般贵1000~2000元,这就是通过一些新品的发布来逐步消化这部分成本。”</p><p>  一直认为中国中小排量车的价格已经低于全球平均价格20%~30%的长安铃木副总经理王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小排量车的价格已经到了底部,今年价格相对会比较稳定,不会像过去每年有一两次价格大面积跳水,也不排除部分产品价格上涨。”</p><p>  长安福特<span>马自达</span>汽车有限公司总裁沈英铨在预测今年后8个月的车市走向时,同样表示出担忧,他告诉本报记者:“以过去的经验,如果股票市场一直跌下去,3~6个月会慢慢影响到汽车行业,另外货币政策的紧缩,会影响到消费市场,未来情况还要看今后CPI的变化,我们时刻关注这些变化。”</p><p>  成本上升的压力大、国内外金融环境不好的外部环境下,汽车企业普遍认为车价会保持稳定,大幅降价不会出现,但“毕竟涨价不太符合市场规律”。陆风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刘红山告诉本报记者,从汽车行业层面来看,整体价格的上涨不会出现,今年车价会趋于稳定。</p><p>  刘霞</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车价走势起争论:权威部门看跌 汽车企业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