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768 发表于 2008-3-29 02:10:08

CHIC 2008 感望(二)

<P><B>CHIC 2008 </B><B>感望(二)</B></P>
<DIV>2008-3-29</DIV>
<DIV>&nbsp;</DIV>
<DIV>&nbsp;</DIV>
<DIV>&nbsp;</DIV>
<P><B>第二天:2008年3月28日星期五</B></P>
<P>在垃圾一大片的偏隅一角,公司的帐篷区迎来了CHIC 2008暨同时北京展览新馆开业的第一天。上天帮助了我们的活动,突如其来的雨水,使11:00—14:00之间的造访客流达到了高潮。据不完全统计,今天至少有100拨顾客近200多人在帐篷区深度驻留。这让我们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去接触潜在顾客,与其进行深度地访问、沟通和了解;</P>
<P><B>模式</B>。当ITAT引领了2007/2008的服装产业模式道路,我们也开展了“模式”的尝试。海外设计品牌中心(IFEX)和国内渠道商的互动、中介和配对,设计师货品零售的深度测试。显然,我觉得我们走得犹豫且慢,但也谨慎。在所谓的“模式”变革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ITAT的托管模式,利用渠道销售英国SD集团的货品(这也是改善产品开发能力的一种企图和尝试),和浙江铁铠公司的“缠绕”合作(这是一种典型的产品需求导向和资源优势之间的互补尝试),这一切,如此高调,无非想在ITAT的资金链断裂之前,以及与诸多厂商和地产商合作破裂之前,解决目前产品乏力的问题,从而扭转危机,为前期注入资金的兑现铺垫基础。ITAT在和时间赛跑,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模式尝试,都是在时间成本面前对于利益最大化诉求的努力。</P>
<P><B>渠道商</B>。中小代理商(1-10家店铺左右)出于对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追求,利用手头的渠道人脉优势,做起了“托管”的大梦,这反面意味着品牌商(厂商)对于渠道模式必须要进行调整和变革,传统的代理和加盟,必须要更新机制,我觉得方向必然是“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绝非目前“商场、厂商和中间渠道商”的单赢游戏。整合!跨界!再整合!再跨界!</P>
<P><B>国外品牌进入中国。</B>在一二线大牌已经占领中国市场之后。海外三线的品牌拥进中国市场,进行抢滩。这时候,问题显现。本来就处于导入期或成长期的三线品牌,其成熟度差强人意,同样与之匹配的国内渠道商,同样缺乏力量。两者表面上看起来“门当户对”,但实际上之间鸿沟巨大。一个穷男人和一个穷女人的结合,虽然符合“门当户对”的匹配原则,但通往幸福的道路往往更艰辛和艰难。匹配性只是第一位,它并不等于美满结果的实现。无论是海外品牌进入中国项目,还是设计师零售项目,中间都需要“孵化器”。产业集群或政府去做“孵化器”,长官意志和缺乏市场价值导向的作为严重侵蚀模式带来的利益;而一个单纯的企业去做,需要面对诸多的风险和压力,不仅仅需要股东出来承担,更需要坚持下去,这时候,又回到和时间博弈的命题。</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CHIC 2008 感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