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在哪里
<DIV>昨天晚上,将家中的笔记本电脑的内存升到了2G。</DIV><DIV> </DIV>
<DIV>安装时第一次没有点亮,经过重新安装才顺利启动成功。下载了CPUZ软件检测后知道,买到了正品行货金士顿内存,另外,以前想象中的双通道也打开了。</DIV>
<P>测试的时候,发现Windows启动的速度及打开小文件的感觉和从前差不多,但是打开较大文件,例如超过1M的DOC文档及大型的PDF图片文件速度则是大大的加快了。妻子用电脑主要是来处理各种文档,出于需要,常常一次性要打开多个word文档和开启很多网页,原来的512M常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希望这次能够消除内存带来的瓶颈。</P>
<P>早上和同事讲了升级的过程,说为什么启动速度等没有比以前有明显的提升,他讲这是因为其他部件的问题,例如从前,内存是瓶颈,现在则变成了CPU,因为CPU的处理速度无法充分利用内存,所以在部分应用上感觉不到明显的提升。他说的有一定道理,现在CPU多是双核,而我的还是较为一般的单核,所以处理很多任务的时候肯定没有很明显的改进了,所以内存瓶颈的消失带来了新的瓶颈,即CPU,但是我不能再换了。</P>
<P>由此联想到TOC理论中有关于瓶颈的比喻,即一条铁链的强度不在于每个环的强度,而是在于那个最弱环的强度,我们增强铁链的强度,仅仅是同步增加各个环的强度的效率远不如直接改进最弱环来的高。TOC实质上也是在这个最为基础的定律上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即THEORY OF CONSTRAINT。</P>
<P>TOC在实际应用中强调一点,就是寻找你的系统的瓶颈部分,尽可能的充分开发瓶颈的能力,使整个系统依照瓶颈的效率来工作,而尽可能的减少浪费和多余库存,同时,想尽办法来消除此瓶颈,直到下一个瓶颈出现时为止。如此循环改进,使整个系统的效率呈现螺旋式的上升。以前的PDCA方法也是强调循环改进,但是改进什么却没有具体指出来,而且就系统的其他环节的做法也没有明确,TOC理论则提出了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P>
<P>这种理念的推行在初始受到了很大阻力,例如在一个生产流程中,由于某个环节能力的限制,如果依照TOC的要求,其他环节可能要处于开工不足或是闲置的状态,这就和高效率、大规模生产的理念形成矛盾,例如说,一个老板怎么可能忍受他的员工在闲逛或者设备闲置呢?但是我们实际也看到,由于瓶颈环节的限制,其余环节的高效率只会产生更多的无用库存以及浪费,从而造成了整个系统的低效率。瓶颈是会移动的,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是瓶颈。</P>
<P>我在初看到TOC理论时,觉得很可笑,这么简单的道理还需要长篇大论的说给别人听,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以这个理论的角度去审视和反省一些问题时,我才发现,TOC的理论和我的惯性思维很多时候是冲突的,我们在看问题和设计解决方案时,依然没有将瓶颈的概念引入,更为可笑的是,当我们真正尝试着用瓶颈来约束整个系统时,才发现我们自己都不能接受这个约束,我们不能看到我们的能力受到限制,我们以为自己无所不能,而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所拥有的有限资源只能应用到发展最为受限的地方。</P>
<P>仅以个人发展为例,如果要应用到TOC理论,就是说在自己的专业方向上,本人具备的各种能力在哪个方面是最弱的,而它对于发展的很大的相关性,那么就是瓶颈所在了。例如我现在就认为,在供应链管理研究方面,毕竟是外行转入内行来做,我的理论知识确实要弱的多,这就是一个专业的瓶颈;在对外沟通的工具方面,外语则是一个瓶颈,例如老外和我对话,我不能总是要教别人练习普通话。所以要突破自己目前的状态,就必须在这两个方面取得进展,于是现在就有了学习ILT其余课程及英语听力练习的计划。</P>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有许多方面要自己投入和努力,但是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常常用TOC理论来审视自己的发展,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