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日历 发表于 2008-1-15 10:48:07

袁世凯抗争“二十一条”

<P><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t">袁世凯抗争“二十一条”</SPAN></STRONG></P>
<P>&nbsp;&nbsp;&nbsp; 1915年1月18日下午3时,新任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在怀仁堂晋见袁世凯。越过</P>
<P>外交部直接向袁世凯递交日文“二十一条”一份,并逐条说明主旨及日本的立场,</P>
<P>并说“今次如能承允所提条件,则可证明日华亲,日本政府对袁总统亦可遇事相助</P>
<P>”;最后他要求袁政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BR>&nbsp;&nbsp;&nbsp; 对日置益的行为,袁世凯的日籍顾问有贺长雄是这样说的,“按照国际公法惯</P>
<P>例,只有大使可以直接要求单独见驻在国元首,公使没这个权利。还有,元首接见</P>
<P>外国大使或公使时,外交首长应一同在座。此次外交首长是否在座,外交首长是否</P>
<P>先有所闻,均关重要。甲国对乙国有所要求,那是常有的事情,但国际间通行的礼</P>
<P>貌,不能随便破坏。此事无论内容如何,日本公使不守国际间通行的礼貌,似乎太</P>
<P>不对。”<BR>&nbsp;&nbsp;&nbsp; 而日置益递交的“二十一条”更是骇人听闻,条约分五大类,外交次长曹汝霖</P>
<P>总结:“日本这次提出‘二十一条’,包罗万象,集中大成,势力由东北、内蒙以</P>
<P>至闽、浙,权利由建铁路、开矿产以至开商埠、内地杂居。甚至第五项要求政府机</P>
<P>关设立日本顾问,两国用同一军械,警察由日本训练,小学用日本教师,日本僧人</P>
<P>到内地传教。凡此苛刻条件,思以雷霆之压力,一鼓而使我屈服。若使遂其所欲,</P>
<P>直可亡国。”答应这些要求,无异把中国完全置于日本控制之下。<BR>&nbsp;&nbsp;&nbsp; 日本人何以这么嚣张?袁世凯又将如何应对?</P>
<P><STRONG>袁世凯的理性选择</STRONG><BR>&nbsp;&nbsp;&nbsp; 1914年7月28日,英国对德国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政府要求所有</P>
<P>协约国成员一致对德,当时,中国并不是协约国成员,但在中国看来,当时正是收</P>
<P>回德国占领的胶州湾的好时机。而作为协约国成员的日本,也在8月15日向德国发</P>
<P>出最后通牒,限令德国一周内向日本交出在山东的特权,否则对德宣战。<BR>&nbsp;&nbsp;&nbsp; 在没得到德国让步后,日本以履行协约国义务为由,要求中国留出部分区域给</P>
<P>日德交战,并许诺如果中方保持中立,战后归还一切,包括胶州湾。9月3日,日本</P>
<P>登陆山东,不过,登陆的日军没有进攻德国的租借地和青岛港,而是向山东腹地进</P>
<P>发。10天后占领济南火车站,并划为占领区,实行宵禁。此后,日本又控制了青岛</P>
<P>。<BR>&nbsp;&nbsp;&nbsp; 据《剑桥中华民国史》的分析: <BR>&nbsp;&nbsp;&nbsp; “二十一条”提出前,日本老资格的国务活动家们鉴于欧洲自杀式的争斗,认</P>
<P>为取得一致意见很重要,而各式各样的压力集团,却发出彻底推翻中国政权的叫嚣</P>
<P>。就连再次流亡日本的孙逸仙,似乎也看到了在日本的帮助下反对袁世凯的新机遇</P>
<P>。日本军方领袖,就更不必说是支持这一主张的了。 <BR>&nbsp;&nbsp;&nbsp; 这就是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的时机,这个时候,袁世凯很难得到国</P>
<P>际援助,如果不和日本人谈判,他将面临两大敌人,虎视眈眈的强敌日本,还有随</P>
<P>时要在国内举事的孙中山,日本甚至威胁将在武力上协助孙中山。 <BR>&nbsp;&nbsp;&nbsp; 袁世凯的苦痛可想而知,平素经常痛骂袁世凯的陶菊隐,也忍不住为袁世凯作</P>
<P>了段翻案文章:<BR>&nbsp;&nbsp;&nbsp; 袁世凯被迫在“二十一条”上签字后,好多天神志为之不宁。他让丁佛言撰写</P>
<P>了一本书,叫《中日交涉失败史》,印刷了五万册,密存山东模范监狱中。他经常</P>
<P>对左右说:“勾践不忘会稽之耻,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哪些咄咄逼人的人终有肉</P>
<P>袒牵羊之一日,到那时,此书就可以问世啦。”<BR>&nbsp;&nbsp;&nbsp; 据说,袁世凯曾经问周围的官员,如果中日交战,中方可以支持多久,回答是</P>
<P>不超过48小时。为了避免一打仗腹背受敌,袁世凯不得不和日本人谈判。</P>
<P>谈判:争、拖、漏<BR>&nbsp;&nbsp;&nbsp; 1915年2月2日,中日双方在北京中国外交部开第一次会议。中国出席人员是外</P>
<P>交总长陆徵祥、外交次长曹汝霖、秘书施履本。日本出席人员是公使日置益、参赞</P>
<P>小幡酉吉、书记官高尾亨。<BR>&nbsp;&nbsp;&nbsp; 谈判一开始,袁世凯就开始为谈判的主动权而发动外交攻势。他请自己的日籍</P>
<P>顾问有贺长雄赴日本奔走游说日本元老重臣,收买大批日本浪人做间谍,并秘密支</P>
<P>持四个日本议员竞选,这些接受了16万日元选举“运动费”的议员也果真弹劾了大</P>
<P>隈内阁。<BR>&nbsp;&nbsp;&nbsp; 在谈判之初,中国外交总长陆征祥就提出,“将来对于各条款讨论之时,中国</P>
<P>政府拟每条提出一修正案”,讨论一条,提出一条,步步为营。所以,“溯自二月</P>
<P>二日开议至四月十七日,前后会议共二十四次……综计在二十四款要求中,中国已</P>
<P>表示同意者凡十五款,其中有大体承认者,亦有照原文允定者,并有六款早经双方</P>
<P>签字”。会议的进展非常慢,到5月7日,急躁的日本人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对其4</P>
<P>月26日的修正案全盘接受。最后通牒的形式违背了国际公理,孤立了日本。<BR>&nbsp;&nbsp;&nbsp; 在据理力争、步步为营的时候,中方也想方设法拖延会议的进程。据顾维钧的</P>
<P>回忆:<BR>&nbsp;&nbsp;&nbsp; 陆先生(陆徵祥)想出了许多巧妙的计策来拖延谈判。日本要天天谈,每周五</P>
<P>次,陆则提出每周开会一次,并和颜悦色地和日方争辩。他说他很忙, 有许多别</P>
<P>的外交问题等他处理,他还要参加内阁的会议。日本公使多方坚持,最后达成妥协</P>
<P>,每周会谈三次。<BR>&nbsp;&nbsp;&nbsp; 陆的另一个任务是缩短每次会谈的时间,已有决定每周会谈三次,时间是下午</P>
<P>四点至六点。陆的妙计是每次说完开场白后即命献茶,尽管日本公使不悦,他还是</P>
<P>决意尽量使喝茶的时间拖长,而日置益先生也知道这是东方待客的礼节,无法加以</P>
<P>拒绝。<BR>&nbsp;&nbsp;&nbsp; 此外,为了获取国际支持,在顾维钧的建议下,袁世凯不顾日本人的警告,有</P>
<P>计划地向美国泄漏条约内容。据顾维钧回忆:<BR>&nbsp;&nbsp;&nbsp; 我征得总统和外交总长的完全同意,和英美公使馆保持接触。我每次在外交部</P>
<P>开完会后,如不是当天下午,至晚在第二天便去见美国公使芮恩施和英国公使朱尔</P>
<P>典。……中国已赢得华盛顿的同情和国外新闻界的支持。显然美国政府已通过日本</P>
<P>驻美大使和自己的驻日大使将美国的立场通告东京日本政府。<BR>&nbsp;&nbsp;&nbsp; 此外,正如王芸生所说的,“在谈判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P>
<P>策,就是利用外国和中国的新闻界以争取道义上的支持。”<BR>&nbsp;&nbsp;&nbsp; 全国19个省的都督向中央表示支持的决心,呼吁中央决不屈服日本压力,而总</P>
<P>统府每天也都有“潮水般涌入”的信件和电报,呼吁一致对日,民族情绪一夜间激</P>
<P>昂起来。<BR>&nbsp;&nbsp;&nbsp; 长达八个多月的抗议浪潮中,日本成为过街老鼠,经济受到重大损失,而国际</P>
<P>上,也受到了美国和英、俄等国的压力,尽管对袁世凯逼得越来越近,却也不能不</P>
<P>考虑美国等国家利益均沾“门户开放”的要求。<BR>&nbsp;&nbsp;&nbsp; 所以,唐德刚评价:“日本虽然费尽心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P>
<P>’,弄得臭名昭著,后来也只落得个雷声大、雨点小的收场,为天下笑。”</P>
<P><STRONG>掐头去尾的“二十一条”</STRONG><BR>&nbsp;&nbsp;&nbsp; 学过中学历史都知道,袁世凯的最大罪恶不仅仅是复辟帝制,还有签订“二十</P>
<P>一条”的卖国行为。不过,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有什么内容,和最后签订的“</P>
<P>二十一条”有什么出入,人们却不甚了了。事实上,袁世凯最终在1915年5月份签</P>
<P>订的条约,已经和日本最初的要求差别不以道里计。正如唐德刚所评述的:<BR>&nbsp;&nbsp;&nbsp; 其实袁世凯并未接受‘二十一条要求’,吾人若把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P>
<P>’原件和签订后的新约相比,可见二者有宵壤之别。<BR>&nbsp;&nbsp;&nbsp; 最后签订的实际上只有“十二条”。第五项的七条根本没签订,第四项全部删</P>
<P>除,第三项中的两条删除一条,第一、二项中的十一条最后签订的条文不是“留待</P>
<P>日后磋商”,就是加进了限制条件。对于已经签订的部分,袁世凯也大耍“无赖”</P>
<P>,进行破坏,他说:“购地租地,我叫他一寸地都买不到手;杂居,我叫他一走出</P>
<P>附属地,就遇到生命危险;至于警察顾问用日本人,我用虽用他,每月给他几个钱</P>
<P>罢了,至于顾不顾,问不问,权却在我。其他各条,我都有破坏之法。”<BR>&nbsp;&nbsp;&nbsp; 日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大隈(前任日本首相)内阁向中国要求二十一条,惹中</P>
<P>国人全体之怨恨,而日本却无实在利益。”<BR>&nbsp;&nbsp;&nbsp; 条约签订的第二天,袁世凯在大总统申令中表示,该条约“创巨痛深,引为惭</P>
<P>憾,己则不竞,何尤于人。我之积弱召侮,事非旦夕,亦由予德薄能鲜,有以致之</P>
<P>”<BR>&nbsp;&nbsp;&nbsp; 无奈、惭愧之情溢于言表。其实,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实力对比来看,当时北</P>
<P>洋政府的外交和谈判策略还是值得称道的。</P>
<P><STRONG>“二十一条”和袁世凯的复辟</STRONG><BR>&nbsp;&nbsp;&nbsp;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袁世凯最终签订“二十一条”是痛苦的理性决策。那</P>
<P>和他的称帝野心有没有关系呢?事实上,没有。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个条约的签订</P>
<P>,加速了他最后的败亡。<BR>&nbsp;&nbsp;&nbsp; 为强迫袁世凯尽快条约内容,条约递交之前,日置益向外相加藤高明提出了如</P>
<P>下建议:(一)将出征山东之军队留驻现地,显示我国威力,以使其感到我方之军</P>
<P>事威胁。(二)煽动革命党和宗社党,显示颠覆袁政府之气势,以威胁之。<BR>&nbsp;&nbsp;&nbsp; 第二点说的是孙中山,据当时袁世凯政治莫理循回忆,“总统向我保证,决不</P>
<P>同意那些条款,即使日军打到新华门也不同意。”然而,袁世凯却深深担忧:“总</P>
<P>统说,有消息说日本已给在日本的中华革命党 300000日元,以通过这些革命党攻</P>
<P>打中国军队,这种威胁并非空穴来风。”<BR>&nbsp;&nbsp;&nbsp; 当黄兴、李烈钧等革命元老们呼吁“暂停革命,一致对日”的时候,孙中山并</P>
<P>没有对日本和“二十一条”提出批判,只在条约签订后才谴责袁世凯卖国求荣,以</P>
<P>主权换取日本的支持。<BR>&nbsp;&nbsp;&nbsp; 此后,人们已经忘记了袁世凯和北洋政府在“二十一条”签订过程中的外交战</P>
<P>,也忘了二十一条签订前后的内容差别和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加上袁世凯复辟后</P>
<P>名声骤降,孙中山声名日隆,这才日渐坐实了他签订“二十一条”卖国称帝的罪名</P>
<P>。袁世凯对日本的抗争,也就抹杀了。所以,陶菊隐说:<BR>&nbsp;&nbsp;&nbsp; 袁世凯谢世之日,有人在他的书案上发现了他亲笔书写的一句话:‘为日本去</P>
<P>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这是他死前留以自挽的话啊!<BR></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袁世凯抗争“二十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