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80后的出国留学之路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8px; COLOR: #d1dab3; 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00000">80后的出国留学之路</font></td></tr><tr><td style="PADDING-RIGHT: 10px; COLOR: #d1dab3; TEXT-ALIGN: right;"> 甘为人梯 </td></tr></tbody></table><p> </p><p> </p><p>从八十年代初重新开始的一波高过一波的出国留学浪潮,至今已经走过了近三十个年头了;<span>1980年出生的孩子现在也已经27岁了。出国留学的人数也一翻再翻的不再是什么少数人的事了;出国留学人的岁数一减再减也不乏出现个位数的了。多年在加拿大的生活使我有机会去亲身接触,观察和研究留学生们的实际生存状况,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远景。由于我自己也有一个88后的小留学生,使我自觉不自觉地将关注的目光停留在80后的孩子们身上。我愿意和家有留学生的家长和将要送自己的孩子去出国留学的家长分享我的观察与思考。让我们共同来关注80后的留学之路,尽管每一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也都不一样,每一个80后的留学之路走得也不一样,很难说哪一条路比哪一条路更好。但是有一个理由我想是每一个家有留学生的家庭都会认同的,那就是:让我们把有限的精力和财力为我们的孩子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发挥出最大的效应,让他们不走或少走弯路,让他们站在我们本来就不够宽,不够硬和不够高的肩膀上一路走好。</span></p><p> </p><p>自<span>2000年以来去加拿大留学的小留学生人数一天比一天多,特别是2003年以来加拿大政府放宽了来加拿大留学的条件,所以有大量的留学生从全国各地怀着不同的留学目的,采用多种渠道涌入了加拿大。归纳起来80后出国留学的学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span></p><p> </p><p><strong>1</strong><strong>、<span> 在国内大学已经毕业的学生</span></strong></p><p> </p><p>他们大多数没有参加国内的研究生考试而是申请加国的大学,准备攻读硕士学位。我关注的这些学生中有来自清华的,山大的,武大的和国内多所大学的学生。他们多数拿到的是<span>1-2年的学习签证,奖助学金一年大多在15000-17000加元之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多数同学拿到的是工程类的项目,因为在加国比较热门的学科如:商科,法律和医学类,中国学生一般很难拿到奖助学金。具体到工程类,一般较容易拿到奖助学金的专业是:机戒类,化工类和比较偏于实际应用学科类等专业。这类学生大约年龄在22-23岁以上,首先他们的英文都会带有一定的口音,用非母语来交流,阅读和做实验都会有十分大的障碍。往往实实在在独立做出一个实验结果,完成一个实际项目(注:大多数项目需要工业重现)会有极大的困难。一年15000-17000加元的奖助学金,平均到每个月大约在1400加元以内,学生需缴纳为了完成该项目所必需修的课程的学费(一门课360加元左右),实验费,医疗保险,租房(一般控制在250-300加元)和伙食费等。理论上说1400加元一个月是十分,十分紧的,而每个学生还希望能攒一点钱,那处境也就可想而知了。尽管家里会资助一些,但是二十多岁的人了总希望尽量减轻家里的负担。另外,1-2年的学习签证很快就到期了,大多数学生都希望不但要完成这个项目,还要申请读硕士学位,那就需要向教授申请延长时间,但事实上很难。因为如果学生要求延长时间,这就意味着教授给你的钱要增加,特别是如果和教授由于语言的问题沟通再不太好的情况下就更难了。一般最多给你延长半年,再长就没有助学金了,这时学生们也就断粮了,只有依靠家里或依靠以前自己积攒的有限的钱。好在加国政府刚刚通过了一个新政策即:凡持有正式留学签证的学生在签证有效期内每周可打工不超过20小时(注:这一政策有些省份已开始实施了,但还有一些省份还尚待省议会的批准)。但在签证有效期内学生又要完成课题又要打工实在无法分身,因为要真正完成一个可能要工业重现的实际项目,难度是相当大的。往往在这种形势下,学生已经没有精力和体力去打工了;而当课题结束后,签证的有效期也即将到期,而签证到期后又无法打工。因此学生要想达到自给自足有一定的困难。另外,当一个学生在加拿大呆上两年的时间以后,就很自然的想解决在加国的身份的问题,这样一来至少要在加国呆满六年才可以完成拿硕士,拿身份的双重任务。试想一下到了28-29岁的年龄,还没有自己心仪的工作和理想的经济储备,家里要不停地给予经济援助,可以说家里的经济负担也不轻。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朋友圈子很小,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使他们的精神生活不够丰富,无法进入主流社会,普遍感到孤独。特别是对大多数男孩来讲,找对象就更难了。凡是这么走过来的学生都有一肚子自己要说的话。不过,换个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经历了这个十分不容易的留学过程的学生们,在他们身上多了一些坚韧,少了一些浮华,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抱怨,多了一份自我奋斗的勇气,少了一份依靠的期望值。不管是5年也好,6年也好,这段经历是他们人生中的宝贵经验。</span></p><p> </p><p><strong>2</strong><strong>、<span> 在国内高中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学生</span></strong></p><p> </p><p>这些学生一般没有参加国内的高考,或有些学生在国内读了一年或不到一年的大学,他们的理想是到加国来上大学。他们中的大多数是通过国内的留学中介公司给办过来的(当然也有极少数是高一或高二的学校间的交换学生)。他们多数持有<span>6个月到10个月的语言学习签证过来的,年龄大多在16-20岁之间。这些孩子们过来以后,由于他们没有加国高中12年级的毕业成绩,因此无法直接申请上大学。另外加国的高中11,12年级的学习难度不容小视。一般一个托福成绩考580分的学生要想通过高中12年级的英语考试很困难。因为高中的12年级的英文主要是英国文学,要求能独立写诗和诗歌,而这些内容是托福中所没有的。所以,每一个过来的孩子要想上大学不得不先过语言关。因此他们都会去上语言学校。他们遇到的困难一般是: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够;在短时间内使英文爬过三个坡即:听说能力,读写能力和人文知识这三个坡,从而达到上大学的要求有相当大的难度。这些孩子过去以后,有些孩子会选择住在当地的华人或西人的家里,包吃包住,一个月700-800加元;还有些孩子会几个人合吃合住在一起,一个月每个人大约是600-700加元,不过要自己做饭。语言学校大多是5个月为一期,费用在5000-7000加元之间。一般这些孩子都会有一张中国银联的美元卡,他们在加国刷卡消费,爸爸妈妈在中国付账。半年的时间过得很快,孩子们还没有欣赏完加国的风土人情,他们的签证就已经到期了。为了继续留下来,他们不得不继续交钱上语言学校,就这样半年,半年的,爸爸妈妈付出了大量的银子。我注意到这其中也有一些孩子适应能力比较强,非常刻苦,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语言能力和自理能力提升的比较快。一般通过1-2期的语言班,他们就进入专科学校修一些可以转学分的课程,然后在2-3年以后进入大学的2年级或3年级。最终这些佼佼者可以拿到加国的本科毕业文凭!这一类的学生和第一类的比起来年龄普遍小4-5岁,语言提升的相对快一些,口音小一些,真正拿到加国本科毕业文凭的学生,基本上都可以找到一个对口的年薪在4-5万加元的工作。而他们不如第一类学生的地方是:他们普遍没有奖助学金,又无法申请加国学生贷款,全部要靠家里资助。</span></p><p> </p><p><strong>3</strong><strong>、<span> 在国内只上到小学或小学毕业或上了一年的初中的学生</span></strong></p><p> </p><p>这些学生年龄大多在<span>9-14岁之间。这类学生大多是由父母带到加拿大的,当然也有一些是经过百般努力进入寄宿制学校的。对于没有加国身份的留学生而言,要想直接进入小学或中学,必须要有合理的担保人才有可能获得签证(条件非常苛刻),而且不享受加国的免费12年义务教育。13-14岁以下的孩子在语言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他们可以在2-3年的时间里基本完成语言的三个阶段的爬坡。需要特别提示的是:即便是在这个年龄段中,如果不加强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依然有可能只是听说能力好一些,而读写能力和人文能力不足。在正常进入了自己相对应的年级以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生涯规划和升学定位的问题。如果孩子的生涯规划是搞一般的工程类,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就行了,则可将孩子定位在公立的初,高中学校,一般每年的学费是8000-8500加元,然后争取上加国的公立大学如:UBC,多大等。毕业后一般都可以找到一个年薪在4-5加元的白领工作。如果孩子的生涯规划是想学商科,法律或医学类,进入美国顶级的常春藤名校,将来进入上层社会,有高收入,则需要将孩子定位在著名的私立学校。国外的著名私立学校,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他们的办学宗旨是:培养精英!他们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顶层的,不到5%的精英。什么是精英?精英是具有感恩之心,博爱之心,创新之心和强烈的归属感的人。而在这样的名校培养出来的精英是一个一个具有信誉的圈子的人!事实上常春藤名校是由一个一个高质素的,高信誉的私立中学的圈子组成的。要想进入这个圈子成为精英,则要跨越很高的门槛,要支付高昂的学费,要展示出超常于别人的才华。这样的学校在初,高中阶段的每年的学费是36000-36500加元。这确实考验着孩子的智慧和家长的经济实力(当然,凡是这种著名的私立学校都会设有特困学生助学基金,这些钱主要是来自已经从该校毕业的学生或学生家长的捐赠。当然前提条件是你得足够优秀,能为学校带来荣誉并且愿意在自己毕业以后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我所看到的台湾人和新加坡人的做法是:一般在孩子2-3年级的时候,利用暑假参加由该校开办的summer school,让孩子充分体验一下该校的文化,理念,氛围和环境,也就是:走进国际名校,寻找名校之魂。当确认她(这个学校)就是孩子实现您和孩子一起制定的生涯规划的必由之路后,家长则从思想上和物质上配合孩子来实现他(她)的梦!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和系统的工程,作为一个理性的家长有责任和义务来辅助孩子实现孩子的生涯规划。这一类的学生和上面两类的学生比较起来优势在于:他们年龄小,接受能力强,不但接受语言而且接受文化。他们的语言没有口音,有很强的本地归属感,容易融入主流社会,精神层面容易得到满足。不利的一面在于:家庭投入比较大,孩子的中国情结和文化相对薄弱,努力地保留和加强中国文化任重而道远。因此,没有哪一条路是完美无瑕的。</span></p><p> </p><p>纵观<span>80后出国留学的几大类,不难看出:80后的留学之路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路,我们每一个家长也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加入到这个团体战役中去。还是那句话:也许我们的肩膀不够宽,不够硬,不够高,但是我们应该毫无保留地让孩子们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回顾近三十年来我们走过的出国留学的路,每个出国留学的人的目的和意义的曲线还是很清晰的。八十年代出国的人,对国外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有着极大的向往。他们除了学到了国外的先进的技术之外,还率先体验了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汽车和洋房的所谓现代化生活。而这些恰恰正是在八十年代每个中国家庭的梦!所以那时候更多的称出国留学是:淘金。九十年代出国留学的人正是看到了这些“海归”们回来后在各个领域里的受重视的程度和名利双收的丰厚回报,他们尽管当时也随着国家的发展也已经开始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现代化”,但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出国留学。所以那时候更多的称出国留学是:镀金。进入21世纪,这些80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是爸爸妈妈的全部希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已拥有车子,房子和现代化的家庭的骄子。那么既然出国留学的路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困难多多,甚至难于国内的高考和在国内的发展,他们为什么还是选择了出国留学呢?我想这正是我们这批60后的人要向80后的人学习的地方。我发自内心地把他们的出国留学称为:多栖!!想一想:地球越来越小,已经变成了地球村,全球经济一体化,我们的孩子出国留学,老外的孩子也出国留学。看看北京的每一个角落都不难找到老外的影子。哪里的经济热,全球的精英都会涌到那里,工作越来越不好找,钱越来越不好赚,光靠一栖怎么行呐!也许我们的80后出去时年龄小的,长大后中文可能不那么完美了,在陆地上也许不是“猎豹”;也许我们的80后出去时年龄大一些的,长大后英文不那么完美,在海洋里也许不是“鲨鱼”,但是他们是多栖,比那些只在陆地上或只在海洋里的人多了一些选择。当西方的资本需要和中国的市场结合的时候,当地球村需要更多的懂东西方文化的人的时候,当如果有一天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时候,我们的80后,我们的多栖孩子就是最佳的人选!他们的选择余地很大,舞台很宽,优势无可争议。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愿意吃这么多苦,受这么多累而飘洋过海的吧。难道我们60后不应该给他们多一些关爱吗?</span></p><p> </p><p> </p><p>文章来源:甘为人梯的博客</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