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第一位空降CEO(1)
<p>不用猜老板的弦外之音,这对何经华的工作是一个很大的帮助。</p><p> 就在10个月之前,徐少春还身陷一年至少50余次会议的纷繁芜杂中无以</p><p>自拔。而今年的前10个月,他只参加过4次会议——年初的经营启动会、年中</p><p>的经理人会议,以及两次主席专题会议。</p><p> 摆脱了繁杂的日常工作与业绩压力,徐少春可以静下心来考虑公司的长</p><p>远发展。“我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世界级的企业管理软件及电子商务厂商。”</p><p>在业界习惯于将所谓竞争对手放在一起比较时,他更想跳开来考虑问题。</p><p> 这一变化,源于“打工皇帝”何经华的低调加盟。</p><p> 2006年底,徐少春最终让出了金蝶CEO的位置。这位曾在飞机上读毛泽东</p><p>传记至激动处泪流不止的、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金蝶创始人,在经历了创业</p><p>、转型、上市、变革等等一系列所有民企必然经历的兴奋与困惑之后,以金</p><p>蝶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架构师的身份,由聚光灯下一呼百应的领导者转而成为</p><p>幕后运筹帷幄的推动者。</p><p> “过去习惯了做CEO,现在只做董事会主席,就要改变CEO的习惯,好好</p><p>地做董事会主席。”回顾让出CEO的日子,徐少春对《英才》记者如是说。</p><p>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但并未强大到不可改变。问题在于,人们有没有</p><p>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徐少春说,“我觉得人最重要的也是最难改变的是</p><p>要去放弃一些东西。”但所谓“舍得”,未“舍”焉“得”?</p><p> 如今,他已经开始享受这样的生活:天南海北出差,去拜访客户,到一</p><p>线与员工交流,去国外走一走。不是为了某个项目或带着特别的任务,很轻</p><p>松地便去了。有时,在国外一呆就是十几二十天,而不必担心公司的状况。</p><p>于他而言,这已经成为调节思维方式的重要手段。</p><p> “快乐感比前两年提高了,因为不用凡事都操心了。以前我是多个CPU(</p><p>中央处理器)同时运转,现在只有一个就够了,而且有时候还休眠。”他形容</p><p>说。</p><p> 如今,徐少春在办公室的时间少多了。对员工而言,终日聆听“徐总”</p><p>耳提面命的日子渐渐远去。</p><p> 再也听不到“徐总说”这样的口头禅,标志着金蝶发展史上一个时代的</p><p>终结。</p><p> 不过现在,还有一个人经常在听“徐总说”,那就是何经华——徐少春</p><p>为公司物色的第一位空降CEO。</p><p> 就在《英才》记者专访徐少春的当天,他见到刚刚出差回来的何经华时</p><p>,还对何说:“我明天去昆明,等回来一起吃饭。”</p><p> 其实,自何经华进入金蝶伊始,徐少春与其便有着颇为频繁的私下交流</p><p>。每逢周末,只要徐少春在深圳,且没有什么会议安排,何经华便不会走远</p><p>,因为极有可能徐少春会一个电话打过来,说,“来会所吃个晚饭。”两个</p><p>人住得很近,何经华走路十分钟便过去了。</p><p> 徐少春喜欢吃鱼,通常两个人就各自叫一条小鱼,一盘青菜,几碟点心</p><p>,边吃边聊。在这个简朴的餐桌上,话题可以是金蝶的国际化、执行力,还</p><p>可能是勾画公司未来。</p><p> 不过,何经华也有自己的“吃饭策略”。这是他保持了十几年的工作习</p><p>惯,每天除了早饭之外,午饭和晚饭都要找不同的人一起吃。他很喜欢这种</p><p>交流方式,不会严肃得像开会,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这些年来,何经华</p><p>在吃饭上花了不少钱,但这方面的开支他从不报销;哪怕只是一个沙拉或者</p><p>一个三明治,他也从不让员工买单。每次下属抢着付账时,他就会板起面孔</p><p>说:“你别坏了我的规矩。”</p><p> 在何经华接受《英才》记者专访之前,他刚刚与下属吃完午餐。“从我</p><p>到金蝶开始,其实除了人之外,我没有陌生的东西,业务我很熟悉,管理我</p><p>也很熟悉,唯一不熟悉的,是这帮兄弟姐妹们。”</p><p> 通过自己的“吃饭策略”,何经华试图了解金蝶团队每一个业务分管负</p><p>责人的个性,以及他们对企业的想法,也让他们近距离地了解自己。</p><p>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个使用摩托罗拉V3手机、抽“DUNHLL”牌香</p><p>烟的何管家,跟当年用友那个张扬而强硬的“打工皇帝”已有变化。</p><p>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金蝶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曾良对《英才》记者表</p><p>示,何经华任职CEO,自己“只用一个星期就习惯了”。他对何印象最深刻的</p><p>是,“听听Brett(何的英文名)的普通话,你闭上眼睛听,根本不觉得他是台</p><p>湾人,就觉得他像北京人。”</p><p> 到目前为止,何经华认为自己已经对金蝶的团队相当熟悉了,对于每个</p><p>人的特性与能力,也有了一个初步理解及判断,并会基于每项业务领域及分</p><p>管负责人的特性专门定义不同的模式与不同的工作要求。</p><p> 或许,这正是徐少春所期待的,一个能帮他把战略落地的CEO。</p><p> 熟悉他们的人评价说,徐少春激情洋溢,感性多一些,而何经华逻辑缜</p><p>密,理性多一些;徐少春会海阔天空地讲思路,何经华则按部就班地来落实</p><p>。</p><p> “两个人都海阔天空就会出乱子,而两个人都按部就班则可能过于保守</p><p>”,何经华觉得。从这个意义上讲,徐少春与何经华的组合更显张弛有度。</p><p>“好比联合作战,如果说Robert是空军,我就是陆军。”</p><p> 对于何经华而言,将徐少春前瞻性的战略落实是个细活:哪些事能做,</p><p>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今天做,哪些事明天做;哪些事今天做了之后三天以</p><p>后才会有效果??</p><p> 而且,在公司大的策略上,两个人也绝对不能意见相左。“如果有不同</p><p>的意见,只能沟通沟通再沟通,有时候Robert作调整,有时候我作调整。”</p><p> 徐少春思维活跃,何经华每次跟他开会都会带个本子,有不理解的地方</p><p>就随时记下来,等回来之后再单独找他讨论。</p><p> “我最喜欢Robert的个性就是有话直说。”不用猜老板的弦外之音,这</p><p>对何经华的工作是一个很大的帮助。“我这个人的个性是直来直往,从来也</p><p>不会延伸,我只是理解你字面的意思,从来不会去理解其中的含义,你怎么</p><p>说我就怎么理解,不理解我就直接问,同样,我的问题也没有其他含义。”</p><p>于是,徐少春与何经华便达成一种默契,那就是有话直说。</p><p> “我觉得何经华和我的性格相似,他是O型血,我也是。”在徐少春看来</p><p>,他与何经华之间的默契,在过去的300天里达到了相当的程度。</p><p> 破茧:澄清猜测与误解</p><p> 恐怕发件人自己当初也不会想到,这封邮件开启了金蝶的精英时代。</p><p> 何经华比当年的黄骁俭幸运得多。</p><p> 7年前,时任SAP大中国区总裁执行助理兼电子商务总监的黄骁俭投身金</p><p>蝶麾下,任职副总裁。如今,徐少春对《英才》记者回顾那次与职业经理人</p><p>的初次合作时,认为当时黄并未被定义为CEO,其实“应该是营销管家”,负</p><p>责的也是市场销售。——在管理软件业,徐少春是第一个做此尝试的人。</p><p> 如今身为乐勤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的黄骁俭对《英才》记者回顾说</p><p>,加盟金蝶,感觉适应起来还是有较大难度的。“主要不是放权不放权的问</p><p>题,而是公司的文化差异比较大。国内外公司大家做事的方式和方法是不一</p><p>样的,特别是以前我们在外资公司干惯了。”</p><p> 由此,黄骁俭在两年后的离去似乎并不意外。</p><p> “除了我之外,没有人能管得了金蝶。”曾有传言,徐少春早年说过这</p><p>样的话。“我不会说那样的傻话,我也没有那么伟大。”面对《英才》记者</p><p>的求证,徐少春断然否认说,那是媒体的误传。</p><p> 尽管类似的传言来自于外界对于金蝶的猜测与误解,但从中亦可嗅到金</p><p>蝶在早期阶段残留的家长式管理痕迹。徐少春自己也毫不讳言“创业阶段毫</p><p>无疑问是以我为中心”。对于那个创业时期的公司文化,徐少春后来给它贴</p><p>上了一个标签——“激情文化”。</p><p> 当时,他的身份还是一个创业者,公司里鞍前马后跟着他打江山的有很</p><p>多年轻人,于他们而言,徐少春更像一个严厉的父亲,有着绝对的权威。这</p><p>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99年。</p><p> 1999年初,徐少春意外地收到了竞争对手用友的一名干将的电子邮件,</p><p>这个名叫田荣举的年轻人毛遂自荐,欲跳槽金蝶。恐怕发件人自己当初也不</p><p>会想到,这封邮件开启了金蝶的新阶段——精英时代。</p><p> 时任用友事业部总经理助理的田荣举,对于金蝶的好感由来已久。早在</p><p>1996年金蝶发布中国第一个Windows平台的财务软件时,这家公司的创新意识</p><p>就给田留下了深刻印象。</p><p> 如今任职金蝶副总裁兼CTO、EAS产品事业部总经理的田荣举永远无法忘</p><p>记,1999年3月自己第一天来到金蝶时徐少春说的那句话——“放手做,你能</p><p>做到什么程度,公司就给你一个相应的空间。”</p><p> 不过,在田荣举加盟之初,金蝶的规模还相对较小,管理也不是太规范</p><p>,他多少有些不适应。当时,金蝶的开发管理还比较严格,不能上互联网,</p><p>田荣举认为这不利于员工学习技术,便去找徐少春。这对公司而言是一个很</p><p>大的变革,但徐少春最终还是同意了。于是,由田荣举提意见,与信息部门</p><p>一起,定下了既能保护知识产权又能方便员工上网的方案。“Robert在这一</p><p>点上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深的,很多事即使他有不同的意见,也会乐于听你去</p><p>讲,你讲完之后,如果有差异,他会给你提出来。如果他觉得你说的确实是</p><p>有道理的,哪怕会对当时的这个格局产生比较大的冲击,他也会接受。”</p><p> “Robert在变,跟人讲话更平等了,方式也更温和了。”金蝶高级副总</p><p>裁、首席咨询官金卓君对《英才》记者表示。对此,那些跟随徐少春多年的</p><p>经理人以及递次加盟的新人,都能够感到徐少春对他们的尊重,“他在授权</p><p>。”</p><p> 授权,最初是带有试探色彩的。其实,早在2000年引入黄骁俭时,徐少</p><p>春便开始意识到金蝶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的职责明晰的体系,只是这种想法</p><p>还不够成熟,他对黄骁俭的定位,还只是“一个帮手”,而不是CEO。不过,</p><p>对于当时各项制度尚未健全的金蝶而言,即便真的引进一个CEO,磨合难度也</p><p>可想而知。黄骁俭的离去,可以说是意料之中。</p><p> 不能忽视,近几年不少中国企业都在尝试引入CEO甚至“洋高管”,不过</p><p>,像联想引入阿梅里奥那样的成功案例似乎并不多。家世界董事长杜厦最终</p><p>踢开“洋高管”传位于长子,吴士宏在TCL也不过“昙花一现”。黄骁俭认为</p><p>,这与“空降兵”可能会触及到创业企业中的小团体的既得利益不无关系。</p><p> 过程尽管曲折,金蝶还是坚持了下来。而经过“精英文化”阶段的自发</p><p>式发展,金蝶在制度化建设上已取得很大进展,整个流程已成体系,引进CEO</p><p>的时机已渐渐成熟。</p><p> 于是,2006年下半年,在朋友的撮合下,两年前离任用友CEO的何经华坐</p><p>到了徐少春的对面,接下来,便有了去年底引起业界强烈关注的何经华加盟</p><p>金蝶。</p><p> 化蝶:没有“救世主”的大家版</p><p> 在过去的10个月里,徐少春再也没看过那个职责说明书。</p><p> 在何经华加盟金蝶之初,他曾跟徐少春签过一个详尽而清晰的职责说明</p><p>书,洋洋洒洒五六页纸。这份由董事会秘书处起草的协议,约定了双方各自</p><p>的权利、责任以及一些具体流程。</p><p> 不过,在过去的10个月里,徐少春再也没看过那个职责说明书。显然,</p><p>何的表现让他感觉,“比那上面的还要好。”</p><p> 这一次,徐少春是冷静的、认真的。他不是想请一个“救世主”,他似</p><p>乎很清楚,一个职业经理人空降到一家公司,要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p><p>双方都要改变一些东西,这样才能够实现良性的融合。而且,他的初衷在于</p><p>,“不是说我们公司有多大的问题才引进,我们是希望建立一种好的治理机</p><p>制。”</p><p> 徐少春不希望过多地评价自己的新搭档,只希望这位上任10个月的CEO不</p><p>会遇到什么困扰,“今年我们大家都是很成熟、很理性地面对这一切。”为</p><p>此,徐少春不会把目标定得很高,那样的结果很可能就是逐渐地减分,而那</p><p>显然不是他希望看到的。他想要的是朝成功目标不断地迈进,双方又能不断</p><p>地累积好印象,“我们现在是逐渐地加分。”</p><p> 自何经华进入金蝶之后,徐少春只参加过4次会议,其中1月份的主席专</p><p>题会议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讨论,也就是8月8日正式宣布的“没有家长的大家</p><p>文化”,这是徐少春给公司贴上的新标签。</p><p> 那么,是什么触动了他在企业文化方面的变革呢?“我们提全球化时代</p><p>的中国管理模式,是因为外部的环境在发生变化。金蝶过去是一个做管理软</p><p>件的公司。我们希望能够让中国管理模式复制到全国,所以我们的使命都改</p><p>了,我们的新使命是引领管理模式进步、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帮助顾客成功</p><p>,就是希望我们每一个员工,不只是一个软件销售人员,而是一个管理顾问</p><p>,你应该跟企业去谈的都是管理思想、管理模式,而不是谈代码、谈技术。</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