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这个恼人的字眼
最近发布的“韬睿2007年全球人力资源管理调研”发现,只有16%受访的中国员工全力投入工作(即愿意为企业的成功做出更多努力),表现出极高的敬业度,但有33%受访者则表现出某种程度上或完全低敬业度,这表示他们会为工作投入尽可能少的努力,或者正在物色另一份工作。在香港则只有5%员工会全情投入工作,有60%受访者表示会某程度上或完全不投入工作。另外,中国内地有68%受访内地员工和73%的香港员工都正在主动寻找新工作或考虑其他企业提供的机会。<p> 如此之多的员工表现出低敬业度甚至“萌生去意”,除了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企业,同时也为每个人带来很多发展机会有关之外,企业在人才留用和激励方面存在欠缺也是重要的原因。韬睿的调研报告显示:“学习和发展机遇”及“晋升机会”等非直接金钱利益是他们决定加入一家公司或是否留任的最重要因素,而有竞争力的底薪则排到吸引他们加入公司的第三位因素。然而,受访者当中只有41%确实认为雇主满足了他们在职业发展和学习提高方面的需要。</p><p> 韬睿咨询资深顾问陈国涛先生分析认为:“中国是目前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因此中国员工最重视寻找掌握新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以此保持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另外,员工也渴望能与公司一起成长。优厚的薪酬可吸引人才,但雇主努力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事业发展机遇才是挽留优秀人才和驱使他们为企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关键因素。”</p><p> 在注意到这样一个大的人才心理图景之后,企业就可以在人才留用和激励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改善上面那个令它们不满的敬业度数字。</p><p> 韬睿的调研发现,公司领导能力在世界各地均成为提升员工敬业度的主要因素。在提升中国员工对工作敬业度的10项首要条件中,有8项均与企业文化和领导层的能力有关,例如“公司是否鼓励有创见的思考”和“高级管理层的言行是否相符”。“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声誉”也是让员工考虑是否留任的先决条件。只有 45%受访者感到“高级管理层是真心关心员工福利”,另外有48%的受访者认为“高层管理人员与员工是真诚坦率地交流”。</p><p> 陈国涛先生认为: “在中国急速转变的环境下,国内员工都希望了解企业和自己事业发展的方向。因此,领导层和各级经理必需改善其管理技巧,透过沟通、增加公司政策的透明度和不断创新来改善与提升员工敬业度。此外,领导层也应确保业务发展及人力资源策略能配合公司的使命、愿景及价值观。企业社会责任指公司经营具备透明度,广泛公布公司状况,主动对雇员、客户、投资者、社区及环境肩承道德责任。此外,员工亦希望能以公司为豪,期望高级管理层具备商业道德,跟员工坦诚沟通,提升公司透明度。”</p> 确实比较“恼”人~~~ 不想敬业,就恼人.呵呵. 想敬业也恼人, 什么都不想,直接做,就快乐. 大家随意吧,我先干了 <p>敬业啊,恼人啊</p> 古人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p>敬人者人恒敬之! 领导要想员工敬业,本身就要做好,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什么事情,无论和谁其实都一样的。</p> 自已做不到的,要别人做,难! 自已做不到的,要别人做,难! 自已做不到的,要别人做,难! <p>将这个具体的问题放在中国这个这个特定的政治环境中考虑可能更有找到问题的根源:</p><p>从1978年到2006年的29年时间内,中国的GDP平均增长率为9.67%,GPD总量增加了13.257倍,而且,2007年GPD预计增长超过10.5%。</p><p>2006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民平均净收入3587元。</p><p>在过去的五年里,全国房地产价格平均上涨300%,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直线上升,同时还要面临没有钱就医,自己和子女的教育投入,为自己将来的养老的迫切压力,而这个时间段内,工薪阶层的收入几乎没有增加,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也在800元左右徘徊,应届毕业生的收入更是大幅度下降。要知道:<span style="FONT-SIZE: 11.5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在</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1.5pt; COLOR: black;"><font face="">2001-2006</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5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年间,中国的平均</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1.5pt; COLOR: black;"><font face="">GDP</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5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增长率为</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1.5pt; COLOR: black;"><font face="">10.06%</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5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经济总量增加了</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1.5pt; COLOR: black;"><font face="">61.48%</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5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1.5pt; COLOR: black;"><p></p></span></p><p>面对如此的落差,这般的压力,大部分正当年的工薪阶层,除了感到生活的紧迫,为将来的焦虑之外,难道就没有浮躁的情绪。</p><p>所以,敬业是相对的,马克思老早就说了,就业是一种交换。任何从不公平的交换中获取超额利润的资方, 不管他是所谓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抑或西方资本家, 都不能期待劳方有很高的“敬业度”,毕竟中国人民也在逐步走向开化,他们也逐步知道什么是“fair play”了。</p><p>所以,抛开以上的基础,所谓的文化使命远景价值观等等,不过是墙上的馅饼,驴头上的萝卜。中国的老百姓目前面临一种“审美的疲劳”,对很多 “美丽的谎言”开始免疫了。</p><p>将香港作为参照物很能说明问题。部分香港公民缺少归属感早就不是什么秘密,而他们很多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为房地产开发商打工。要他们有使命感,具有超级的敬业精神也是不切实际的。当然,不敬业并不等于他们没有职业道德和精神。个人的感觉是在这方面,大陆还要向香港学习。</p>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