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日历 发表于 2007-10-22 09:48:55

北派武侠鼻祖——赵焕亭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SPAN style="FONT-SIZE: 14pt; FONT-FAMILY: 黑体">文/孔庆东</SPAN></P>
<P>&nbsp;&nbsp;&nbsp; 提起“武功”这个词,今天的华文世界可能尽人皆知,就是指“武术功夫”呗,就是所有跟人打架肉搏的能量和技巧的总称呗。<BR>&nbsp;&nbsp;&nbsp; 这种对“武功”的理解,显然来自林林总总的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什么“会武功”啊,“练武功”啊,什么“武功很高”啊,“武功精进”啊。然而,你看看古代的武侠小说,里面有“武功”这个词儿吗?张飞“会武功”吗?秦琼“练武功”吗?李逵“武功很高”吗?武松打虎以后,“武功精进”了吗?<BR>古代也有“武功”这个词,但跟我们今天说的打架的“功夫”无关。“武功”原来的意思,是“文治武功”的后一半,是指统治者用武力创建的功业。古代有些皇帝的谥号叫“武帝”,比如汉武帝、光武帝、魏武帝等,那不是说他武艺出众,“功夫”了得,而是说他运用军事力量干了许多光辉业绩。乾隆号称有“十大武功”,并非是跟陈家洛学了“百花错拳”,跟陈近南学了“凝血神抓”,跟韦小宝学了“神行百变”等,而是指他发动的十大辉煌战役:两平准噶尔,两平尼泊尔,两平大小金川,一平回纥,一平台湾,一平缅甸,一平越南。这些战役巩固了中国一两百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因此称为“十大武功”,毫不为过。<BR>&nbsp;&nbsp;&nbsp;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什么人,把“武功”的意思给整成“武术功夫”了呢?孔老师希望你记住一个名字:赵焕亭。<BR>&nbsp;&nbsp;&nbsp; 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发轫于五四运动之后的1923年。那一年,平江不肖生祭出了著名的《江湖奇侠传》,被视为现代武侠的嚆矢。但同年问世的另一部武侠作品,却多少被掩盖了一点光芒,那就是赵焕亭的《奇侠精忠传》。<BR>&nbsp;&nbsp;&nbsp; 近现代的中国文化启蒙,是从南方开始的,所以作家文人也以南方居多。特别是清末民初的文学界,从康梁师徒到周氏兄弟,从鸳鸯蝴蝶派到革命文学大军,几乎都是南方人的天下。北方的作家其实也不少,但在媒体上不占优势,用三仙姑的话说,“只会在地里死受”。南方人整点什么动静,立刻产生轰动效应,连锁经营,四处推销,搞得青蛙捣泥塘似的,呱呱乱叫,妇孺皆知。而北方的旷野大约是太广袤了,扔几颗炸弹都不一定有人听。就以现代武侠小说来讲,开头的十多年,一直是南方作家耀武扬威。平江不肖生,姚民哀,顾明道,文公直,都在长江流域出没,组成了一道“铁锁横江”的四门大阵。30年代,北方作家才渐渐崛起。到了抗战以后,北派武侠才后来居上,威震全国。而北派武侠的鼻祖,便是与平江不肖生齐名的赵焕亭。<BR>&nbsp;&nbsp;&nbsp; 赵焕亭生于1877年,比平江不肖生向恺然大13岁。他原名赵绂章,成长在河北玉田的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博闻强记。曾跟随父亲游历鲁菜、湘菜、川菜的根据地,品尝佳肴之外,尤其留心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奇闻逸事。他后来在《今夕斋丛谈》里描述的官场趣闻和文坛掌故等,引人入胜。这为他的武侠小说创作奠定了素材的基础。<BR>&nbsp;&nbsp;&nbsp; 1923年,赵焕亭推出武侠处女作《奇侠精忠传》,立刻与向恺然的《江湖奇侠传》一道,引起轰动,二人共同揭开了现代武侠文学的大幕。<BR>&nbsp;&nbsp;&nbsp; 《奇侠精忠传》正集出了八册,续集又出了八册。随后赵焕亭又写了《英雄走国记》、《大侠殷一官轶事》、《惊人奇侠传》、《双剑奇侠传》等,一时与向恺然遥相呼应,史称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南向北赵”。<BR>&nbsp;&nbsp;&nbsp; 赵焕亭对现代武侠小说的贡献甚多。首先就是前文提到的,他将所有技击腾挪修炼之术统称为“武功”,制造了一个新的概念,又大讲“罡气”、“内力”。这些概念向恺然等人也予以使用,但规模最大,旗帜最鲜明的是赵焕亭。如果没有这一现代武学观念体系,就不可能发展出后来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现代“纸上武学”。“武功”这个概念,显然超越了“武艺”和“武术”,打通了古代哲学和现代科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内功”和“外功”,还有“轻功”等。赵焕亭所发明的“玄门罡气”,“先天真气”,还有服用千年灵芝可以大增功力等,给了以后的武侠小说作家以极大的启迪。现代武侠小说的“武”的一面,越来越精彩纷呈了。<BR>&nbsp;&nbsp;&nbsp; 其次,赵焕亭的武侠小说擅长写世态人情,例如《侠骨红妆》,《鸿燕恩仇录》和《江湖侠义英雄传》等。这其实与“五四”新文学的追求不谋而合,坚持写普通人性,这是现代武侠小说与古代武侠小说的重要区别之一。<BR>&nbsp;&nbsp;&nbsp; 再次,赵焕亭对传统的“说书语气”有所革新。《七侠五义》、《雍正十三剑》那样千篇一律的讲述口吻,已经不合时代要求。赵焕亭小说中的叙述者,开始展示自身的性格和立场,例如《双鞭将》、《白莲剑影记》等,这对后来的北派武侠巨擘白羽等人颇有影响。<BR>&nbsp;&nbsp;&nbsp; 赵焕亭笔耕甚勤,但许多连载作品皆因时局动荡半途而废,完璧之武侠创作据说只有十三部。抗战时期,赵焕亭淡出武林,专于书法,报刊上时有他的鬻(yu)字广告。这一是因为年事渐高,二是因为国破伤心,三是因为北派武侠五大家群雄并立,已然兵强马壮,老将可以退场了。1951年,赵焕亭以享年74岁去世,这恰好象征着现代武侠小说又一轮北派退隐,南派崛起——港台新武侠即将诞生矣。<BR></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派武侠鼻祖——赵焕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