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为什么中国不爆发经济危机?
<p>作者:唱彻千山响 </p><p><br/>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为什么中国不爆发经济危机? <br/> <br/>中国是个怪异的国家。很多海外的学者用西方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中国,觉得很不可思议。中国用透支的方式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什么积累了20多年仍然没有爆发恶性的通货膨胀进而演化成一场深重的经济危机的呢?</p><p><br/>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研究,终于得出了中国为什么不会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br/></p><p>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统计数据来详细讲解(所有数据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br/></p><p> 让我们先来分析中国GDP的构成。以2003年中国GDP统计数据来看,当年中国GDP总值为117251.9 亿元。从产出均衡来计算,GDP应等于投资+消费+政府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性支出与政府债务和利息支出)+对外贸易顺差+库存投资。后两项份额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如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为人民币2092亿元)。当年中国全社会投资总额为55566.61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0亿元,政府支出为13751亿元。分别占GDP比例为47.4%、39.1%、11.8%。而同年美国的GDP构成则投资18%,消费68%,政府支出15%。可见,中国是一个主要依靠投资带动的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其模式与之前亚洲四小龙主要是泰国、韩国等增长模式如出一辙。是典型的亚洲增长模式。 <br/></p><p> 但是,与其他亚洲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的投资来源主要是透支国内储蓄,而泰国、韩国当年的投资来源主要是对外负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能够避免东南亚危机那种模式的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将在下文仔细讲述。 <br/> 其实GDP的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中国GDP主体的投资的来源是什么?这个是我们管窥中国经济发展特质的关键! <br/></p><p> 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GDP。从中可以推导出中国经济的一个特色。总供给==总需求,GDP又等于收入+利润+政府收入(间接性财政税收)。我们再来看2003年中国经济数据。当年全社会工资总额仅14743.5亿元,当年财政收入21715.25亿元。难以想像当年中国全社会生产的利润总额能达到近8万亿元。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收入绝大多数是隐性收入。<br/></p><p> 从另一个角度也能推出上述结论。当年全社会消费总额45842.0亿元,私人储蓄增加额16707亿元。居民可支配收入应该等于消费+储蓄,两者相加为62549万亿元人民币,比统计数据上的工资收入高出四倍。所以灰色收入或称隐性收入是中国人收入的主要来源。<br/></p><p> 下面我们主要来探索中国的投资。即用以维系中国经济增长神话的主要缘由——投资,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毋庸置疑,按区域来划分,投资来源于国内资金和国外资金,按性质来划分,投资有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对外或对内举债)。那么,不管是什么样的投资,其最终都要演化为储蓄(公共储蓄和私人储蓄),所以宏观经济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等式,投资==储蓄。让我们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截止2003年,中国的储蓄总额是多少呢?是137104.3亿元(主要是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即公共储蓄和私人储蓄余额之和)。而截止2003年,中国历年投资总额是多少呢?这个数据我没找到,但粗略相加,大约在20万亿元左右。可见,中国的投资已经透支了中国的储蓄。所以几乎可以否定,中国的高储蓄不足以成为中国高投资的支撑。事实上,我们已经透支了。<br/></p><p> 透支储蓄来投资,其后果无疑是严重的。它会带来太多的不确定性。除非新增的投资能快速地,及时地并且是有效地转化为更多的储蓄。然而反观中国的投资,由于其主要是由政府直接投资(国有投资)和由政府来主导的间接性政府投资(自筹资金),其投资效率是非常糟糕的。纵观中国20年来的国有投资,几乎100%的重大项目都会超预算,并且有超过20%的投资项目最终流产(或盖到一半停建,或盖完了废弃,等等),所以中国的投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因此,投资所带来的赤字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隐患。<br/></p><p> 如果放到任何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国家,这么高比例的透支,一定会引起剧烈的通货膨胀。我们知道,恶性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巨大的债务导致的,譬如巨额的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以及国家整体的对内对外债务,一当它遭遇偿债高峰,而国家缺乏足够的资产去偿还时,政府会被迫无奈地要求中央银行增加铸币收入,从而增发货币,而进入剧烈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80年代南美的阿根廷、墨西哥以及90年代的东南亚都演绎了这种悲剧。然而奇特的是,同样的巨额透支,却对中国无可奈何。 <br/></p><p>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为什么这个悲剧,从表象上来看,没有在中国发生? <br/></p><p> 我们看中国历年的投资总额,都要远远超过去年至当年的储蓄增加。2003年投资55567亿元,而当年公共储蓄与私人储蓄增加不过23000亿元,有3万2千多亿的投资,来自于增加货币发行量。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中国每年的投资总额大体总等于当年M2的增长值加上储蓄增长值。我不知道这有没有经济学的理论依据,但是,从中我们总可以得出结论,即维系中国高速增长的投资,大部分是来自于货币发行的高增长。 <br/></p><p> 这个结论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十余年来M2的增长率总在15%——25%,远高于中国7%——9%的GDP增长率。而相比美国等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其M2的增长率一般都在GDP增长率上浮5%下浮2%以内。 </p> <p> 通过超高的货币增长来增加投资,进而演绎GDP的高增长率。这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本质。而过量增加货币发行,换句话,也就是对内举债。由此依然验证了我上文的推述,即中国的经济增长终究是建立在债务的基础上的,只不过这个债务是隐性的,一般人看不出来。 <br/></p><p> 通过世界上几乎所有爆发过经济危机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来看,其通货膨胀的缘由主要是显性债务引发的。或者是巨额的政府赤字和债务,或者是巨额的对外债务。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经济衰退来自于政府财政赤字,而上世纪80年代的南美经济危机浪潮来自于财政债务与外债,上世纪90年代的东南亚经济危机则来源于巨额的对外债务(其中主要是短期债务)。而反观中国目前的债务状况,以2003年的数据来看,则始终控制在良性的范畴内——即中国的显性债务是良性的。 <br/></p><p> 2003年,中国的财政累计债务大约略超过2万亿一点,而当年外债余额仅1936亿美元,相比较经济危机国家往往政府累计债务超过GDP的500%以上或者外债余额超过GDP300%以上(97年的韩国与泰国即是如此),中国的显性债务显然不足以对中国的金融构成极大的威胁。而且中国的外债有60%属于长期债务,根本不会遭遇偿债高峰。这就是乐观派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崩溃的主要立足点。 <br/></p><p> 中国显然主要是通过债务进行投资的,同时中国的显性债务状况又良好,说明中国的增长支撑主要来源于隐性债务。那么,中国的隐性债务是怎么样实现的呢?同时,为什么这样的隐性债务不会酿成偿债高峰从而导致国家陷入通货膨胀的泥潭的呢? <br/></p><p> 答案是,中国是通过一种极残忍的方式,来化解了隐性债务的偿还危机,进而继续演绎GDP高速增长的神话。 <br/></p><p> 中国的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内的银行资金,而银行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存款,银行存款包括定期存款(公共储蓄)、储蓄存款(私人储蓄)以及其他储蓄(包括存在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证金以及各种债券资金等)。其中公共储蓄主要是各种公益资金和养老、医疗等保险资金。显然,属于私人储蓄的存款是必须要即时兑付的,也就是说,这个债务是刚性的。而其余部分的公共储蓄和其他储蓄,则相比较没有那么刚性,其即时兑付的要求没有那么高。结论是,中国债务来源,主要是从公共储蓄和其他存款中来的。说的再直白一点,中国的投资来源,主要是中国人的医疗养老资金和大家去投资金融的资金。 <br/></p><p> 答案已经很明显了,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来源主要是投资的高增长,而投资主要来源于对社会公共储蓄和其他定期存款的举债,因为中国GDP高增长是建立在相当大部分中国人医疗养老等保障资金与用于投资金融的资金的丧失之基础上的。由于中国的政权机构可以轻易地消掉这种债务(通过强行将工人从岗位上裁退以及通过证券市场没有法律约束地圈钱)。而这一点,正常的市场经济国家是做不到的。它们必须对所有的债务予以偿还,所以它们要么只能维持低增长,要么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以支付一段时间高增长带来的代价。同时,正由于中国可以轻易地消掉这笔债务,所以中国也不必面临偿债高峰而被迫增发货币从而陷入恶性通货膨胀的泥潭。因此,以这样的模式发展经济,在中国,通货膨胀简直是不可想像的。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所必须支付的所谓“改革代价”,将不会通过经济危机表现出来,其危机已由经济领域转移到了社会领域。而显然,以中国庞大的集权国家机器,其应付社会危机的能力还是绰绰有余的。这,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 </p> <p> 从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的投资应该等于这个国家的储蓄。但从短期来看,决定这个国家投资额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让我们继续从GDP的等式来推导譬如某年投资数量的构成。 <br/></p><p> GDP==投资+消费+政府采购(政府财政收入减去转移性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进出口贸易盈余+库存投资==收入+利润+政府间接性税收。 <br/></p><p> 其中收入(可支配收入,包含隐性收入)等于消费+私人储蓄增加。把这个式子代入上面的等式两边,得到:投资+政府采购+进出口贸易盈余+库存==私人储蓄增加+利润+政府间接性税收。<br/></p><p> 分别忽略等式两边的后项,可得到一个大概的等式:投资==(略)私人储蓄增加+利润<br/></p><p> 以2003年中国的经济数据为例,当年投资总额为55566亿元,而私人储蓄增加为16797亿元。也就意味着当年必须产生38860亿元的利润才能验证投资的合理性。但是我们通过计算当年全社会利润总额,只有32988亿元。所以,当年的投资有将近6000亿元是透支的。<br/></p><p> 如果我们从1993年开始计算(也就是朱容积推行扩张财政政策起),那么中国十余年累计超投资总额已愈4.5万亿左右,大抵等于中国商业银行的所谓坏帐总额。<br/></p><p> 请注意,源于投资对私人储蓄增加与社会利润的透支,通过什么来弥补呢?途径只有四条:要么是减少投资,逐步使投资少于储蓄增加和利润之和;要么是在未来的发展中形成更多的储蓄;要么是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超额的利润,要么是即时抹掉投资带来的债务黑洞。<br/></p><p> 但是前面三条途径,在中国都很难获得。<br/> </p><p> 先来探索第三种可能。以中国目前的主导型产业结构,很难获取暴利型的利润。超额的利润源于高科技产业,它需要这个国家获得领先于世界先进潮流的技术创新。<br/></p><p> 那么第二种可能呢?显然也很难获得。中国人已经够能储蓄的了,很难想像在现在这种基础上还能在储蓄的增长率上再上升几个点,而且储蓄的过分增加将更进一步影响消费和产出,从而进一步减少利润。<br/></p><p> 而第一种途径呢?显然也很难。在中国目前高储蓄的状态下,投资是GDP增长的主要来源,一旦减少投资,会立竿见影地导致中国经济的衰退,从而更进一步恶化中国的就业和城市化进程。<br/></p><p> 那么,剩下的途径只能是第四条了,这就是中国目前所选择的解决方案。<br/></p><p> 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现在可以展望中国的未来发展走向。我预测它有以下几种可能,但是,无疑,每一种方式都将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带来一定的伤害。是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欠了钱,也总是要还的”。关键是选择什么样的偿还方式。</p> <p> 第一种选择,是中国理性地面对历史,对改革进行深刻的反思。直面多年超额投资所形成的通过压*平民所带来的债务*黑洞,通过减少投资来逐步地缓解经济透支带来的压力,规避通过通货膨胀的方式来消解深重的债务*隐患。那么,显然,中国必须作好5—10年经济*衰退的准备。承受GDP增长停*滞甚至负*增长带来的社会危*机,这个危*机包括减*缓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承接*失*业*率的大幅增长,并将大量已经或即将脱离土地的农村劳动力再次赶回到农村去。然而由于投资对于产出具有一定的乘数效应,也就是减少1万亿的投资也许会带来2万亿的产出缩减,所以这个举措在经济意义上是冒险的,而在另一方面将加*剧社会*危机。它需要中国政府保持更加强大的压*迫*社会*危*机的暴*力*力量。<br/> </p><p> 第二种选择,是保持现状。即继续保持投资规模的增长率,也就意味着放任中国的投资性透支债务继续增长。这样,中国政府将*欠*中国民众越来越多的公共债务。它需要中国不断地拒绝*支付或减少*支付中国民众的各种保障资金,需要中国的投资生产单位继续从中国民众的口袋里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源源不断地圈*钱。这同样要求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其镇*压*社会反*抗、应对社会*危*机的暴*力*力量,并且,这条路径的选择将是一个无底*的深*渊。<br/></p><p> 第三种选择,是通过增加铸币收入来偿还投资透支性*债务,也就是用通货膨胀的方式,经济*危机的方式来一次总清算。即由一直受着隐性且慢性伤害的中国民众一次性承受剧烈而显性的伤害。也就是用慢痛不如快痛、长痛不如短痛的方式来一次彻底的了结(即所谓的休*克*疗法),来对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划上句号,然后重新以正常的市场*经济模式来继续中国的崛起*之路。<br/></p><p> 即使选择上述方案,也必须要求中国的经济体相对保持的封闭状态,因为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很多危机尚能掌控,诸如何时引爆,又持续多久,都能大致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上。如果中国在金融管制完全放开之后再对过往的经济增长进行补偿性还债,那么,情势将更加危险!因为到了那时,中国可能会丧失控制国家经济的能力,往往因由洋人的不良预期便导致中国*陷*入一场长期*而剧*烈的经济*灾*难。<br/> <br/> 2004年12月底<br/></p> 分析的真透彻 <p>公共储蓄资金有多大,能一直支持经济的增长?</p> <p>好文章,见底!!!!!</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