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768 发表于 2007-8-20 01:23:37

日式百货的境遇

<P>MK+、iiMK、ofuon、a.v.v、MK,这几个都是属于日本伊都锦公司的品牌。对于经营服装,品牌进入商场渠道销售的圈内人来说,这些品牌并不陌生,因为这些品牌当初甚至现在都是“专业人士”必须要研究的“竞争对手”,但随着伊都锦公司在大陆的商场陆续易主,曾经辉煌几时的日式品牌也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P>
<P>1950年8月,日本东京,伊都锦公司成立。其旗下拥有MK+、iiMK、ofuon、a.v.v、MK等服装品牌。伊都锦公司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在中国设厂生产服装,1997年,在上海成立了首家以经营自主品牌的中丝伊都锦商厦。十年风雨,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坎坷挫折之后,作为近几年日资百货的标杆,伊都锦百货在青岛、大连、哈尔滨、天津和上海的商场相继“鸣金收兵”,这是否暗示着日式百货经营艰难期的全面到来?尤其,在相当“亲日”的上海,伊都锦的此次沦陷意义更为深远,目前虽然并不能轻易断言日本时尚品牌在中国的式微,但至少说明对于“时尚品牌资本力量拓展进入销售渠道的经营模式”更需谨慎对待和深入研究。</P>
<DIV>而此前,由日本老牌商社伊藤忠商社管理的和之百货刚刚歇业;再前,位于淮海路上的日式百货Wa!!也因经营不善而被迫关门,加之早前的第一八佰伴百货。这么多的案例不禁令人狐疑:到底是日资百货的集体失败还是日本时尚品牌的“滑铁卢”呢?而唯一稍微能给日资百货带来点底气的只是带有点日本血缘的伊势丹百货和久光百货。但事实上,这两家日式百货的经营也并不会像传言的那样乐观,上海久光百货在香港利福集团接手后,起色并不明显;而伊势丹百货在成都西南市场的经营也没有像上海的那样受追捧。</DIV>
<DIV>&nbsp;</DIV>
<DIV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www.folo.cn/UploadFiles/2007-8/4919.484440311.jpg" border=0/></DIV>
<DIV align=center>&nbsp;</DIV>
<DIV align=center>&nbsp;</DIV>
<DIV align=center>&nbsp;</DIV>
<DIV align=center>&nbsp;</DIV>
<DIV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www.folo.cn/UploadFiles/2007-8/4985.562739661.jpg" border=0/></DIV>
<DIV align=center>&nbsp;</DIV>
<DIV>&nbsp;</DIV>
<P>随着伊都锦全面转让在大陆的商场,伊都锦品牌经营策略也将发生巨大转变,在各大商场开设旗下品牌服装专卖店将是伊都锦品牌在中国市场发展的主要模式。其实,这一点早已“初现端倪”,在今年六月左右的杭州大厦柜位调整中,伊都锦系列品牌占据了该商场的很大部分面积,与衣恋集团旗下的“Eland,ROEM,PRICH,SCAT”等几个品牌相抗衡。从中也可以设想,随着伊都锦集中于货品和品牌本身的经营,以后各大区的一二类商场将成为这几大集团之间的“战场”;</P>
<P>伊都锦经营百货业惨淡退出的案例,让人同时联想到了汉帛经营连卡佛不佳的例子。看来,经营不错的时尚品牌向后延生涉及商场经营的多元化策略在中国并不成功。但这并不能证明,商场或商城“向前延生,运作货品模式”的不可行。同样,以上这些并不成功的案例也不能说明日本时尚品牌在中国经营的失败,毕竟,我们不要忘记日本国家背后强大的产业系统经营策略,以及还有那些早已在巴黎扬名立万的大师们:三宅一生,高田贤三,川久保玲……</P>
<P>也许,通过伊都锦百货的案例,可以换种方式说:资本并不足以保证在商业延生领域百分之一百成功,而拥有创意设计师,竞争力的货品和消费者的衷爱才是时尚经营的核心,无论是时尚品牌还是时尚百货业。自有终端的SPA(Speciality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品牌H&amp;M通过与Karl Lagerfeld等大师们的合作,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一案例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P>
<P>资本固然重要,但设计师和时尚天才们的创意,竞争力的货品,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消费者忠诚度可能才是时尚产业经营的本质吧?!</P>

雅匪 发表于 2007-8-20 02:12:50

只能说他们还没有真正吃透中国市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式百货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