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创新:台湾经济再起飞
民进党选出谢长廷为总统候选人后,我计划配置部份台湾指数性基金,但一个月来,台湾加权指数一路狂奔,从5月16日的8000点到今日8939点,压根不给人一次逢低买入的机会。5月20日,美股暴跌1.6个百分点,我想台股该调整了吧,没想当天及次日,在外资买盘推动下,台股分别以2.12%和1.1%加速上扬,演出一轮逼空行情。<br/><br/> 什么原因引发这轮台股升势?政局上,投资人判断,2008年,不论马英九还是谢长廷胜出,台湾经济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长线方面,台湾经济经历十几年转型,已经从模仿进入创新阶段,在科技产业和内需的带动下,台湾将启动另一波经济成长;短线方面,三季度是科技产业的传统旺季;消息面上,全球晶片价格上扬,摩根等大投行发出半导件行业反转向好的报告并呼吁加码台股。<br/><br/> 如何评价李登辉和陈水扁政府的政绩,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相信,当历史悄悄流逝之后,回出头来捡视,将会看到:台湾经济,在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二十年间,完成了从以代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到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技术密集型工业的产业转型;完成了过度依靠美国市场到全球化的市场转型;完成了从制造业导向到服务业导向的结构转型。<br/><br/> 一、戒急用忍,催生台湾产业转型<br/><br/> 上世纪的六十到八十年代,是台湾经济从起飞到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美国和日本,若干劳力密集工业的生产成本,因工资上升而提高,竞争力下降,不得不逐渐放弃生产,台湾、香港等发展中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恰好填补此一空缺,首先形成以纺织、制衣、鞋业、塑胶、人造绒维、机械、电工器材等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来料加工工业。以此为基础,台湾在七十年代,又发展出钢铁、造船、石化三项重化工业。这一时期,台湾工业的两大特色是:(一)劳力高度密集;(二)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br/><br/> 以代工、模仿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在80年代尚能顺利进行,到了90年代,由于工资及土地价格巨幅上升,东南亚与大陆新兴工业的兴起,相对竞争力大幅下降,台湾遭遇发展瓶颈,何去何从,台湾面临选择。其时,有二条路可走,一是将产生基础转移到劳动力、土地成本更低的大陆,一条是留在本岛,在劳动力、土地等成本要素高涨的压力下转型。<br/><br/> 幸而,台湾两条路都走,这不得不赞扬“戒急用忍”。戒急者,不能在工资和土地成本的压力下,任由产业资本急促外移。产业资本在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驱动下,如不加限制,势必争先恐后地外迁,因而对资本外移设置一定比例的限制是防止台湾产业空洞化的必要措施。对于被限制在本岛的产业资本,一是忍受工资和土地成本的压力,二是忍受产业升级的风险;对整个台湾社会,则要忍受经济哀退停滞这一转型成本。但正是这些压力,促进了产业的升级。<br/><br/> 从1998年到2003年,台湾经济历经数年的停滞,2001年经济成长率为自1960年代以来首次的负成长。但仔细观察台湾这一波经济不景气,就可以发现,虽然经济成长停滞,但技术进步并没有停滞。台湾在美国获得的专利件数,由1997年的2,500件激增至2001年的6,500件。在台湾经济衰退最严重时,专利件数反而创下歷史新高,仅次於美国、德国与日本高居世界第四位。同时,愈来愈多的台湾出口品是属于高度技术密集的產品。虽然2001年台湾经历四十年来第一次经济衰退,但在所有的出口品中,高度技术密集的产品,已升至46%。台湾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就在此一代价中完成。<br/><br/> 正是台湾完成其产业转型,才使台湾没有像香港一样,从1997年到2003年连续七年不景气,需要大陆于2003年以自由行等措施救港。如果没有戒急,任由产业转移到低工资地区,台湾不可避免地将与今日香港一样,工业空洞化;如果没有用忍,忍受数年以至十年以上的转型成本,就没有台湾今日执世界牛耳的晶片、电脑及周边设备、液晶显示、IC模块、记忆体等半导体科技产业。<br/><br/> 二、绿色路线,经济结构转变<br/><br/> 6月21日国民党中常会邀请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红衫军”发言人盛治仁演说“台湾民意对两岸议题的态度”。盛治仁说,根据民调显示,41%的民众认为台湾的失业问题是台商到大陆投资所造成,37%的民众则认为与经济发展过程自然产生有关。<br/><br/> 把台湾的失业问题归咎于台商西进,与将台湾经济数年停滯归咎于民进党政府一样,都有失公允,这与经济发展过程自然过程有关,是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属于转型成本。<br/><br/> 就政治光谱而言,民进党是左翼社会民主派和绿党取向的派系联合体,环境和公平是其意识形态基础,中小企业、产业蓝领、弱势群体为其社会基础。民进党与历史上的老左派李登辉一拍即合,国民党与共产党第三次国共合作,均由其政治光谱所牵引,左左联盟,右右合作,右的一面,双方奉行的,都是权贵资本主义。<br/><br/> 在台湾第三次产业转型时期,走中下阶层的左翼社会民主派执政,适得其时。产业资本逐利转移的自由受到限制,政府干预产业资本投向,行政和社会资源介入产业升级,这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积极管理,此其一。经济结构由追求资本利润的出口导向转内需导向的消费升级,此其二。<br/><br/> 从1995年到2006一季度,台湾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63.89%增至74.3%,平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者的比例,由1990年的45%,增加到2005年的58.2%。与此同时,工业产值从1995占GDP比重的32.78%,下降到2006年一季度占24.12%,工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者的比例,从1990年的41%降至2005年的35.2%。过去十五年,服务业不只吸收了从工业、农业领域释出的劳力,还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上述数据表示,台湾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者的比例,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也低于亚洲的韩日和新加坡。也就是说,台湾服务业在创造就业机会上,仍有相当的潜力。<br/><br/> 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产业结构的重心,是台湾经济结构的一大转变。目前,台湾的服务业具备这些比较优势:1、资讯电子服务业基础雄厚,且已融入全球供应体系;2、位居亚洲枢纽地位;3、台商全球布局形成跨国服务业市场,4、人才素质高,资金充裕,创投事业发达,企业家精神旺盛,等等。这些优势,有助于台湾发展全球加值服务中心,创造更多服务业的工作机会。<br/><br/> 三、台商回流,开放“三通”好时机<br/><br/> 在亚洲四小龙的制造业都都面临第三次转型挑战的时代,据说,不要在产业西移一棵树上吊死,是当年尚在蜜月中的李光耀给李登辉的忠告。讽刺的是,李光耀在苏州搞的新加坡工业园,新加坡产业一个项目没来,却成了西进台商的集结地。从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到昆山及左近,形成以台商投资为主体的全球最大规模的电脑及周边设置的装配中心。<br/><br/> 随着土地和劳动力价格提高、人民币升值、税收优惠取消、行政支付成本提高。九十年代,西进台商在台湾遭遇的困境,在大陆也将面临。西进的台商,今日将再次面对升级和转型。台湾有转型的经验,有在国际市场业形成竞争力的新经济,有资本成本低,技术员工和工程师素质好的优势,有几十个提供优惠措施的工业园区。不论是出于营利还是分散风险,台商、台资的回流,已悄悄起动,并将成为一种趋势。在成本和风险机制的作用下,可以肯定地说,过去二十军是台商、台资西进时期,今后二十年,将是台商、台资回流的时期。<br/><br/> 为了应对这个历史趋势,“三通”势在必然。台商回流,不可能一步到位,开放“三通”,有利于台商将其产业分次逐步或分离部份回流,既为台商初始回流时需要两头兼顾提供行动方便,也为回流产业维持中国市场提供便利,提高回流产业的竞争力。这是我对两岸三通问题的最新思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观察“三通”议题。 部分观点认同,部分不认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