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森 发表于 2007-6-15 16:36:17

偏爱王小波

<p>有人问我,中国历代文人你最喜欢谁?我原本张嘴就想说,然而舌头却在嘴里转了几圈,一个字也蹦不出来。想想中国历代文人群星璀璨,而自己喜欢的文人也不少,只是谈不上哪个为最,故而想想再说。</p><p>对文人的接触大多是从接触他们的作品开始的,我们在看一部书的时候很可能被迷住,那时喜欢书以及作者。但过了一段时间又看了另一位作者,另一部书,可能又会喜欢这位。一时一刻的心境,就会有某时某刻的偏爱,那能说是最喜欢吗?再者,也许不久以后,当你了解了作者的为人时,不但不会喜欢,反而会产生厌恶的感觉。</p><p>一直能在回忆中停留在现在,而且一直保持敬意的人,想了半天,我个人还是对王小波偏爱一些。耿直中透着幽默,文字中四处散发着智慧的光芒,让人读起来有在微笑中拈花的感觉。</p><p>最初接受王小波是看他的一些小说,大约是在90年代中期看的《黄金时代》、《绿毛水怪》等等,那时候对他的小说只是感觉思想另类而且文字大胆,对作者没什么印象。可能咱那时候也没看懂人家的书,全当热闹瞧了。</p><p>对王小波了解多一点,是在王小波死后声誉鹊起的时候,那时候关于王小波的文章,乃至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从那些文章、资料以及李银河的介绍中,我渐渐了解王小波特立独行的人格。</p><p>真正偏爱王小波是在看了他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以后。这个家伙的思想敏锐、言语耿直,再加上带一点粗鲁的幽默,初看时往往是笑,然而再看时,却有笑不出来的感觉,因为你当初的笑不知道是在笑别人还是在笑自己,或者是一无所知的当作笑话看看笑笑。说句惭愧的话,如今当我重新看了《智慧与国学》以后,一方面禁不住暗自庆幸,幸亏当年论坛还不流行,除了胡诌几句,还没想写什么。一方面额头上汗浸浸的,说不定也是个傻大姐,动辄狂嚎一声,“我会缝扣子”!我写过一点与国学有关,与智慧搭界的文字,那会不会是在狂嚎缝扣子呢?真是有点心虚。有一句话,记不清是谁说的,说是国人“腰有十文,必振衣作响”,想来与“我会缝扣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吧。</p><p>杂文,是一个人思想的直接表露,是思维的锐利武器,是最能直接表现人格、立场、学识、智商等等的综合园地。在王小波的杂文里,充分表现了他的智慧与才华。他用理工科的思维去看待国学,用理性和科学来求证孔孟程朱。在他眼里看来,论语不过是一个老天真一本正经的在讲大实话,朱熹是在搞一些自欺欺人的鬼把戏,甚至如果与孟子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就不与孟子握手。孔孟程朱的话,犹如春风过驴耳。这些话让尊崇国学的人一愣一愣地。他的文字引发了学术界的争议,一些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对王小波的文字很是不满,撰文反驳王小波的观点,维护传统文化的尊严。比如有人用文化相对论的观点,求证不同文明存在的合理性,而这篇文章又招致很多赞成王小波的人的反驳。无论王小波的文字正确与否,他都再一次引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其影响深远,乃至有人称自己是王小波门下走狗。在互联网横行的年代,沉默的人变成了沉默的极少数。原来的大多数都变成了争夺话语权的英雄,很多号称右右的言论,追根溯源,常常能看到王小波文字的影子。</p><p>我不知道,也不确定他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但是他至少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视国学的视角,那就是用理工精神审视国学,用数理逻辑要求儒家。这里有个前提,理工科的理论多数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严谨论证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是正确的,而国学以及国学衍生的理论往往具有时代意义,需要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地更新,甚至还需要官方的支持才能占据统治地位,没有哪一种理论真的可以万年不变,亘古常情的。所以,那些理论往往引发争议,歧义,很多大师级人物反复探讨中国古典哲学,近代学术,乃至不停地注释论语,新解论语,别裁论语等等。而当王小波站出来用他特有的思维方式冷笑一声,“那不过是嚼的毫无味道的口香糖,而你们居然还在咀嚼。”于是,不少人为之一怔,不知道谁就真的成了傻大姐,非要教人家缝扣子。</p><p>事实上,明清以降,也有很多学者对儒家学说并不感冒,到了五四前后,一些擎文化大旗的学者把儒家批的体无完肤。今人对儒家已是疏远地厉害,且有着一种莫名的反感,一些偏激谬论充斥于世并混淆视听,在社会上也渐趋形成了一种影响,王小波恐怕也是其中之一。从他的杂文来看,就像他自己说的,四十多岁开始发愤看国学,或许国学底子真是一般。但他不做作,不伪饰,他的思维是刚性的,用现代话语对儒家、对国学进行进行面对面的碰撞,他需要把正确的解释拿来试试,看看有用没用。他敢于直面人生直面现实讲常识讲逻辑,探讨那些非理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常常提出另类、新奇乃至一针见血的刻薄想法。比之前辈,王小波的文字或许更值得玩味,让人看了更觉得犹如被针刺了一般,头皮发紧。王小波讲,“有人说,现在的科学、文化、林林总总,尽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认真钻研。这我倒是相信的,我还是相信那块口香糖再嚼下去,还能嚼出牛肉干的味道,只要你不断地嚼。我个人认为,我们的民族最重大的文化传统,不是孔孟程朱,而是这种钻研精神。……四书也好,《红楼梦》也罢,本来只是几本书,却硬要把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会因此而得益,而是因此而受害……”在王小波那里,我第一次看到类似这样让人有些瞠目的文字。反复看了几遍,只是感慨复感慨。</p><p>王蒙在看了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后,深感难得明白,明白最难得。什么叫明白呢?王蒙的评价比较全面,照办如下:“第一很实在,书本联系现实,理论联系经验,不是云端空谈,不是空对空,模糊对模糊;第二尊重常识和理性,不是一煽就热,也不是你热我就热,不生文化传染病。第三他有所比较,知古通今,学过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得过华、洋学位,英语棒。于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明明被他批驳了也还在若无其事地夸他。叫做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货比三家,真伪立见,想用几个大而无当的好词或洋词或港台词蒙住唬住王小波,没有那么容易。第四他深入浅出,朴素鲜活,几句话说明一个道理,不用发功,不用念咒,不用做秀表演豪迈悲壮孤独一个人与全世界全中国血战到底。第五,他虽在智力上自视甚高,但绝对不把自己当成高人一等的特殊材料制成的精英、救世主;更不用说是像挂在嘴上的‘圣者’了。”</p><p>我没有什么国学底子,对国学有点盲目崇拜,对研究国学的人更是崇敬,常常找来这样的书看,经常听一种声音,渐渐成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追随者。而王小波站在另一个角度的嘲讽,对于我不啻于当头棒喝。当然,棒喝归棒喝,书还是要看的。作为中国人,对国学一知半解,总归有点惭愧。我不奢望有什么太高的造诣,至少还是要搞清楚,王小波嘲笑的到底是不是那么回事。想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自己尝尝。我并不赞同王小波把中国文化当成“弱智文化”,但是我赞同这种反思的精神,是精明的外科医生拿起手术刀,看准位置,割去痈殂。这样的人,既要勇气,又要卓识。写到这里,很不幸,我看到了我自己用了思想一类的文字,而这,正是王小波文集中嘲笑的,再次让自己胆战心惊起来。因为王小波有句话,“为了吃牛肚子果,被人说到了思想上去,真是臊死了。”虽然,我不是为了吃牛肚子果,可是也说到思想,由不得有点害臊,不知道上帝是不是在发笑。</p><p>算来,王小波已经故去八年了。看着眼前的那本《我的精神家园》,封面上五大三粗的王小波,一脸横肉,歪着脖子,咧着嘴,一幅满不在乎的样子,怎么看怎么不像是个文人。可是还得承认,我偏爱王小波。</p>

jwzwlh 发表于 2007-6-18 11:14:17

<p>恩呀,对王小波研究很透彻哦,为了表达楼主同志的"爱意",我决定发小波同志的一些文章献给家人!(要有思想准备,文件太大很难发上来)</p>

redbar 发表于 2007-6-19 20:02:08

现在还能想起王小波的,岂止是偏爱啊!~王小波和王朔,两个老王家的人也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青年啊

长云 发表于 2007-7-7 15:57:55

有趣的人是会死的,想念王小波,想念那个歪着头的大个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7 16:05:47编辑过]

慕龙 发表于 2009-2-23 12:31:02

王小波是个人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偏爱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