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 发表于 2007-4-23 03:04:57

[转帖]一个老师对教育的看法

<font size="4">&nbsp;教育并没有直接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也没有主动把木质的车轮换成履带和轮胎,她只是教会人们如何操作和驾驶,时代便进步了,这便是教育的力量。</font><p><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 说起教育,人们自然想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家们:古代中国的孔子、孟子,近代中国的陶行之、晏阳初,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蒙特梭利、史坦纳、葛林堡......</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 今天,这些伟大而光辉的名字已经渐渐演化成了不是很生动的历史群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现代的观点看,他们当时所从事的大多属于基础教育或启蒙一类,传道的成分多一些。</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 高等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延伸和教育趋势的必然,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并且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 基础教育需要教育家,高等教育同样需要。教育家是实践教育的杰出人士,教育家的存在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当问及世上都有哪些教育家时,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喊出孔子、孟子,喊出苏格拉底,喊出柏拉图,喊出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名字,可再当问及中国高校成百上千、教授博导不计其数,其中可以称得上教育家的都有哪些时,相信好多人都会不知所措,这不能不说是我国高等教育</font><font size="4">的悲哀。</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 可事实是,教育家的要求不高,只要专心治学、一身正气、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家的要求又极高,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似乎难以企及。</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 笔者作为经受过高等教育,并且正从事高等教育的亲历者,该是对此类问题的诸多方面有发言权(起码有话语权)的。当然这其中不会有‘当局者迷’的嫌疑,局内人跳出圈外,换个视角,是会观察得更为全面和通透吧。</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 就从学生说起吧。当‘天子骄子’的帽子从大学生的头上摘下时,他们的社会优越感和时代幸福感就被一扫而光,大学生蜕变成了‘大’学生,真正回归了学生的本色。这种打击险些是致命的。按理说,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在社会坐标上寻找正确的位置该是好事,可事实适得其反。‘地位’的下降并没有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优胜劣汰的自然结果,相反,他们将诸多不解和叛逆的目光投向了培养自己的老师和生活惬意的校园。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监管的失控使得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极强的副作用。随着网络世界的骤然兴起,流行事物也瞬间到达了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大学生身边。在学校、网络、社会这三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大学生成了三重角色的扮演者:学生、网民、社会青年。学校的引导和教育声势浩大,可在不动声色的网络和流行风面前却显得体力不支,结果是,学校在这场持久的争夺战中费尽心血,奋力挽留住的还是未毕业就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的背影。</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 为什么有时候高校会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市场类型’的转变。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现今的市场类型正由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者有了更多的讨价还价能力。学校作为出售知识的超市,学生当然是消费者,这一点同样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同。在高校,‘市场类型’的转变来源于师生关系的转变。很多人知道,中国高校流行着一种叫‘学生评教’的专门机制,教师的工作能否得到认可,年终考核能否优秀,职位能否升迁这些关系教师生计的大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打分,分数低,一切免谈;分数高,幸运之至,下一年又是战战兢兢。这就使得大部分教师无论在授课还是在平时都会有意无意的小心行事,甚至会刻意讨好,生怕哪里做得不周引来学生的不满,然后在评教的过程中手下无情,让自己的美好愿望化为泡影。同时,部分学生也因手中握有这一必杀的利器而显得‘信心十足’,有时甚至会对教师的好言相劝恶语相加,让千百年来备受世人尊敬的教师颜面扫地,从说一不二的长辈变成了乞食的阿呆和逗人开心的小丑。</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 一个现象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以前,恋爱的大学生撞见老师会有意躲避,现在,教师撞见他们唯恐避之不及。</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 而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触目惊心甚至是惨痛的。因为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加上‘学生的需要’的短视特征,导致教师学术水平高低、授课效果好坏还在其次,只要期末考试划范围,或者不‘挂’就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这样一来,相对严格的教师就要‘吃亏’,‘毫无准备’又自制能力差的学生只能以作弊的形式‘偷’一个及格的名额。问题又出现了:揭发作弊学生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因为你没有‘一切为了学生’,待到教他们课时,评教的结果就可以提前知道了。学生同样揣测透了老师的想法,更加肆无忌惮,于是群体作弊事件在全国各高校时有发生,也见怪不怪了。经常在某一科的考试结束后,听到学生的议论:‘多亏看了一眼,不然就挂了’,‘带进去的东西一点儿没用上,这个老师真变态,换卷子了’,‘我们监考的老师像个杀手,吓得谁也不敢抄,真想掐死她’......</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 再后来呢?学生靠玩手机打发上课,靠作弊过关,靠运气找工作,靠所剩无几的诚信在人世间行走。为什么我们常说大学生的素质在下降?为什么四年的大学时光过后一事无成?为什么每年会有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并且有增无减?制度上存在缺陷?社会发展的必然?除此之外呢?</font></p><p><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 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孔子在今天的教育背景下该不是个称职的老师,因为就业率(或者升学率)太低。但他老人家培养出的是‘贤人’,我们却培养出了无数‘闲人’。严师出高徒,看来是对的。做一对比:基础教育的师生关系与高等教育的师生关系截然相反。而现今的高校教师真正意义上的严肃何在、严格何在、严谨何在?是什么让高校教师丧失了一些最为宝贵的东西?</font></p>

依米花开 发表于 2007-4-23 10:23:26

<p><font size="4">因为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加上‘学生的需要’的短视特征,导致教师学术水平高低、授课效果好坏还在其次,只要期末考试划范围,或者不‘挂’就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font></p><p><font size="4"></font></p><p><font size="4">我想公正自在心间,大家公认的好老师不是这个样子的。或许应该听听学生内心的声音。</font></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一个老师对教育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