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zd 发表于 2007-3-23 22:12:12

都等着中国买单

<P>都等着中国买单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作者:陈经</P>
<P>商品期货的平均价格过去四年涨了一倍。几种明星商品原油、铜、镍,锌等涨得更多,经历了历史罕见的暴涨。这些主要商品中,中国进口原油排第二,其它是绝对第一。从增量角度来说,中国的份额更加可观,某些商品,其它国家的需求实际在下降,中国的增量占比超过100%。所有数据无可争议地表明,中国需求是商品期货价格上涨的头号“真实”动力。</P>
<P>投资者陆陆续续知道了,商品期货因为中国需求这个头号原因将大幅上涨。最后,所有人都知道了。中国的明星交易员刘其兵是一个先知先觉者,在铜价1500美元的低水平建仓。这很可能因为他对中国经济更熟悉。铜价如所预期的涨至3500美元。涨幅已经“很高”了,他在这个价位转手放空单。可惜的是,世界经济却并非如他所想象。</P>
<P>中国效率不断提升的世界工厂慢慢成形,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配套齐全的低成本工业体系。世界各国通过贸易、投资、产业迁移,与这个体系的合作不断加深。发达国家原来的高成本工业体系慢慢转移到中国,有些是个整个产业,有些是部分环节。这个过程中,全世界享受到了中国商品物美价廉的实惠,各种层级工业成品的价格不断降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因为这个基本面的变化,相当容易控制。传统宏观调控理论需要加息来打低通货膨胀率,现在多了一个选择,就是扩大与中国的贸易。加息会损害经济增长率,扩大和中国的贸易似乎没有什幺了不起的障碍(中国遇到的反倾销之类的贸易摩擦虽然是新闻热点,但只占总出口很小一部分)。在一个需要财富需要增长的世界里,如何选择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以及911袭击带来的恐慌情绪中,经济增长显得那样可贵。</P>
<P>于是,2001年底,中国加入了WTO。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把利率降到了1%的超低水平。接下来的好年头里,世界经济一片兴旺之景,全球经济增长冲上5%的可观数字。四年中,中国的贸易额年均增长28%,是过去十年的一倍。世界各地股市纷纷探底回升,新兴市场更是一轮壮观的超级牛市。</P>
<P>这样一片荣景中,低利率导致的“流动性a泛滥”成为最大的不和谐因素。当一个政府发现印更多的钱并没有通货膨胀,那么它当然会印。无论是国际货币美元还是本地流通的人民币都是如此,你争我赶印钱,消费社会更多消费,投资社会更多投资。低利率,借钱成本低,投资买基金炒股票炒期货,太容易赚了。利息低,资金存银行而不去投资显得很傻。实物生产,发达国家早过了这个阶段了,占GDP百分比不高,金融资本,才是最高级的经济。低通胀低利率高经济增长,非常合适的炒作空间。全世界的有钱人太多了,钱生钱的游戏产业化的程度已经到了吓人的程度,地球上越来越多的聪明人在这个行业里折腾,用令人信服的数据说服人们投资才是更聪明的理财方法。</P>
<P>这样一个图景里,银钱的供给增加了,流动成本降低了,人们的投资意愿高了,一切因素都有利于“流动性”向更高发展。一来二去,就成“流动性泛滥”了。各国的政府、基金、阔佬们都觉得钱不是问题,用钱做什幺事才是问题。<BR>在中国,各级政府领头,全国都忙着“钱变物”。利息也确实低,但与世界的通行逻辑不一样,这并非投资冲动的主要原因。外贸顺差加FDI再加热钱,每年从外国涌进很多钱,发生输入型的流动性泛滥。中国可怜的股票市场,因为政府错误的理念,被利益集团玩死了,成为国企圈钱场与内幕人士的发家黑洞,九成五以上散户赔钱,已经失去吸引力。期货市场关注的人不多。往境外投资更是不可能,开放手续还差很远。笼统地讲,就是“钱生钱”的行业不发达。所以,有钱多半是存银行了。再加上人民消费信心不足提前储蓄,一举弄出了世界超高的储蓄率,银行利息高低地对国民储蓄意愿影响不大。在这种奇怪的逻辑下,房地产因为有块地有实物放在那里又较为值钱,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唯一炒作场所。但即使是房地产,由于盘子仍然不够大,一会就炒到令政府警觉的价位加以调控,吸收不了多少资金。因此,资金的流动性的大头,通过银行表现为政府投资。中国流动性泛滥的主要故事,在内部表现出来不是炒房,而是政府投资白热化。</P>
<P>由于中国的外汇管理机制,流动性泛滥的对外表现就是外汇储备超高。这些钱从原理上来说已经归政府所有,而且只能在境外使用。但中国政府似乎对此局面准备不足,也没有经验,手头没见过这么多的钱。于是仍然按照过往安全性的原则,即使搞些投资,也只是买低风险的外国债券,是一种鸵鸟式的应付政策。对外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实物经贸往来上。对内对外忙的都是造东西买东西卖东西。在世界市场上买卖期货,中国政府也小小地干一下,但基本是用最简单的“套期保值”逻辑,锁定一些利润,并不会主动兴风作浪。都是人民的钱,挣了到好说,亏了算谁的?那股票期货价格上上下下波动剧烈得很,没经验,不敢。<BR>但在世界范围内,敢于兴风作浪而且经验丰富的人多得是。象中国政府这样搞“钱变物”太保守了,增值太慢。既然流动性泛滥钱来得容易了,再不搞“钱生钱”,那就是脑子不行。只要有场所,有由头,有人气,“钱生钱”的游戏就能开搞,聪明人捞钱太容易了。</P>
<P>传统的“钱生钱”场所,是股票市场。但有一个麻烦,就是想象空间不大。都炒几百年了,人都比较熟悉了,各国的投资机构都拿股票当主力市场。前面才刚玩了个“网络”花头,才过去没几年,要风云再起只怕还要天时地利人和慢慢积聚。所以,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是“恢复性”地上涨。但也有例外,就是“新兴市场”,这个还有不少想象空间。到底啥是新兴市场,一般投资人哪里知道,还不是听新闻吹,听大投行大分析家引领风向。高盛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天才地设计出一个BRICs,金砖四国,除了中国不让炒没炒成,都炒上去了。不久前又弄出一个N20概念,next 20,又列出20个“有希望”的中等国家。<BR>但新兴市场容量还是太小,远不足以吸收巨大的流动性泛滥。全球股票市场吸收的资金和从前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黄金名气很大,但通共也没有多少在市场上卖,炒炒高也就那么回事。真正有革命性变化和革命性影响的,是商品期货领域。以前的国际商品期货市场,虽然也有炒作,但相对来说是起稳定价格作用的,有了期货生产厂好锁定利润,能提高生产营销的效率,这方面是主要功用。偶尔爆出一个尖波,一般是国际局势突发事件影响。但现在已经不一样了,在商品期货市场上扎堆厮混的资金有了数量级的增长。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从前都没有干商品期货的部门,现在一般都有了。在投行里搞商品期货分析的人也是数量级增长。如前所述,中国是对商品期货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所以上档次的机构也得有专门分析中国动向的高手。中国经济增长固然可观,但是这些年在国际上热成这样,商品期货上的放大效应脱不了干系。温家宝2004年上半年小小的加了一下息,其实只是个姿态性的动作,可能他都没想到国际市场反应会那么大。</P>
<P>当先知先觉的刘其兵在铜价3500美元兑现利润,按照常规动作转手作空时,他这个小鱼没有想到,大鱼正在后头。而中国,就是猎物。<BR>中国政府对自己的金融实力信心非常差。到不是没钱,而是金融监管投资技术等软实力不行。机制遗留问题大,缺人才,动不动就吃亏,历史证明确实是不行,不是妄自菲薄。所以干脆就关门自搞,肉烂在锅里。金融大锅里的肉的确被利益集团搞成了烂肉,由此引发的财富分配问题很大。好在还知道关门,经济大势也不错,资本外逃没有致命,挺过去了。加入WTO时,金融货币自主权是头一个要顶住的。货物贸易作了些让步,金融上基本顶住了。到现在股票只开了个QFII要审查意义不大,货币没开放,升值慢得象爬,外资买房要资格,不正经的外资要进来,渠道七歪八扭不太顺。一句话,中国政府不配合,国际资本炒中国炒得很不痛快。</P>
<P>但中国政府再怎幺小心,与实物进出口有关的大宗商品被人狠剁一刀是逃不了的。这几年着实多付了不少原料钱。国际投行们的逻辑是,中国政府在大搞建设大搞生产又缺资源,手里钱还偏偏真不少,还没经验不会弄,是“钱多人傻速来”的头号苦主。刘其兵在3500美元放了巨量铜空单被基金抓住逼空拉上4000美元时,人都消失了,局势本来是很清楚的(前文有误,他1500美元买的20万吨铜是现货,没有兑现利润而是放在国储局)。但中国方面无论是舆论还是管理者都显得经验不足或者不知深浅。</P>
<P>2005年底国储局大张旗鼓在国内搞了两次储备铜拍卖,并且短暂地打下了铜价。国内有些媒体据此说什幺“基金惹祸上身”,完全是不知死活的昏话,当时我就觉得要糟糕。国储局开始摆出的“查无此人”的赖帐姿态到是能让期货交易所与逼空基金头疼,但如果对中国政府的行事作风有所了解,就知道赖帐影响太坏,长远损害更大,也是不可能的。后来铜价直线突破到8000美元去了,以前拍卖掉的都亏了。国际基金的人得意地讽刺说,“不要卖你没有的东西”。</P>
<P>中国政府只能说是稍作抵抗,在国内卖了些储备铜储备糖,媒体上放些发现大油田之类的“好消息”,外面虚张声势谈两下,最后也没起多大作用。铁矿石谈判年年失利。无论是铜还是糖,这边中国刚卖储备,那边就是一通狂涨,成反向指针了。战术上基本不值一提。这我们必须老实承认,不能粉饰自吹,各种原材料让别人把价格拉上去了,中国方面资金做空没挡住还亏了不少,宣传上也不是对手。中航油的陈久霖,中储局的刘其兵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倒下了,各留下几亿美元亏空。还有更早的株冶事件,也是卖空锌,最后闹得要朱镕基组织全国收罗现货交割。面对基金的炒作,中国政府实际已经认怂了,明令派驻境外机构只许套期保值,不许炒了,并没有象一些人幻想的那样拉开架势大打出手。现在基本就是死猪样,仗着外汇储备够多,皮糙肉厚准备硬挺了。<BR>不玩金融花招了,回归到经济本原一看,其实也没特别严重。是亏了些原材料钱,但经济模式没被破坏。生产商买的是一样的东西,原材料涨价中国的综合生产要素还是最好,出口一搞,原材料亏的钱能补回来一些。我们的生产竞争对手更痛苦,规模小,综合素质不行,想要消化原材料高价的影响,不容易。基金的抬价行为对出口的影响很难评定,但我估计是有利于中国商品扩大市场份额的,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也确实仍然很高。原材料涨价我们具体亏了多少钱很难算,反正基本不影响经济增长,外汇储备仍然是月月暴增。一般根据前后两年买入均价的差值乘一下,就算个400、500亿美元的损失出来。这肯定太粗了,一些加工贸易我们反正是买来原材料加工后又卖出去,留下加工增值部分,不能说进价涨了就算是损失了。做空亏的钱却是可以算清楚的,不会多过10亿美元。</P>
<P>中国方面战术上基本退场了,这个以中国需求为由头的商品期货市场却仍然资金盘踞。按照一段时间的统计,中国方面花多少钱进口原材料,就有四倍的资金在炒对应的期货商品。<BR>在金融市场上,大多数时候管用的是人们普遍“相信”的理由,至于真相到底如何,并不重要,越是短期还越是如此。商品期货市场上的“中国需求论”是个相当有说服力的理由。和历史上所有泡沫背后的疯狂逻辑比起来,“中国需求论”还是相当合理的。“买中国需要的一切东西”这样的口号,话里话外透着“让中国买单”的意思,中国也确实忍气吞声掏钱买单了。</P>
<P>中国亏了不假,可流动性泛滥的金融市场的一个特征就是“狼多肉少”。有钱的机构多的是,商品期货好挣,一会儿功夫,就全都来凑热闹了。合力拉升把中国为首的小股做空资金打爆的时候,可以一片欢腾。再往后,就面临“僧多粥少”的利润分配问题。中国不做空了,市场失去了头号斗争对象。这么回头一看,泡沫的味道非常重。局面很清楚了,加进来的资金都等着中国买单,但中国最多也只能买一小部分,挣钱不是想象中这么容易。</P>
<P>期货市场价格拉得再高,最终利润结算还得回到现货市场成交上才能算得清。2006年前八个月,中国进口铜比上年跌了24%,只有190万吨。算一吨亏2000美元,共交出38亿美元给市场瓜分。这些钱铜生产商得捞去一部分,有些直接就是合同供货不走期货市场,留给炒作者的又少了一大块。这就没几个钱了。网络泡沫那阵子,随便一个鸟网络公司的市值就可以多过这个数。把逻辑上很强大的“中国需求论”拋开一看,这次商品期货的大牛市还是老套的资金推动。热情高涨的时候,都来捞,投入资金越买越高,还有人觉得涨了四倍多的8000美元铜价只是起点。中国方面螳臂挡车一般架势却不小的做空卖储行为,给市场喜剧性地增添了更多的热情。</P>
<P>等热情冷却一些了,很多资金已经留在过去根本不敢想的高价上等待奇迹。经典的高位震荡开始了。无论是油价还是铜价,过去几个月都是上窜下跳,再不是气势如虹的单边上涨了。如同所有的泡沫一样,提前行动的机构已经把丰厚的利润兑现了,高盛的报表上着实挣了不少。买单者并不是宣传中的中国人,而是新加进来的炒作资金。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已经注定有一些高位介入的资金要倒大霉,问题只是什幺时候发生。估计已经有一些国际机构亏损不小,但不好意思说。这个行业还在拿“过去三年年均收益30%”之类的话在宣传。<BR>现在,是考虑泡沫如何崩溃收场的时候了。</P>
<P>中国政府在期货战场上基本退出,虽然说是避免了更大损失,但再怎幺说也是吃了败仗。中国的事往往是这样,微观战术层次不行,得靠宏观战略补回来。<BR>我注意到这个事是从2003年底开始,那时油价刚开始涨,当时只敢说,油价永远不可能回到20美元以下。现在看来这个预测保守了。就是那时开始,我个人感觉中国领导人对外出访明显增加了总体经贸合作的内容,准备从战略层面应对这个问题。<BR></P>

wyl5 发表于 2007-3-24 09:02:24

虽然说看不懂,但是觉得肯定是好帖子,顶一下

changqing 发表于 2007-3-24 19:13:02

看了两遍,还是没有懂,隔行如隔山呀。

redrose88 发表于 2008-4-4 11:23:18

经济问题是个难题,如何化解值得研究

3969 发表于 2008-4-4 13:59:35

与友人一同谈论期货股指的时候就提到了这个事,今天再次回味,发人深思呵!

w55277 发表于 2008-4-4 14:01:45

真的没有看明白,但还是顶下。支持下楼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都等着中国买单